ID: 22098920

2.2 《红烛》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2-0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0次 大小:214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2.2 红烛 (30分钟 100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课时目标】 基础 达标 能品鉴诗歌的艺术手法 素养 突破 审美鉴赏与创造 【课时必刷】 A级 基础训练题   阅读《红烛》,完成1~3题。 感受全诗,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谈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10分) 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 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10分) “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谈谈你对这几句诗的理解。(10分) B级 素养提升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7题。 祈  祷 闻一多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 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①;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岳的庄严 又告诉我 泰山的石霤②还滴着忍耐, 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 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 是孔子吊唁死麟③的伤悲 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 庄周,淳于髠,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注】①河马献来的馈礼: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②石霤(liù):滴下的水。③孔子吊唁死麟:麟,麒麟。史书记载,鲁哀公郊外狩猎捕获一怪兽,请孔子辨察,孔子视之曰:“麟也。”以袖掩面,涕泪湿袍。 4.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诗人想从抱紧的记忆里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又唯恐惊扰了五千年记忆的静谧与庄严,所以提醒“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B.“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表现了诗人对离奇传说的赞美,凸显出诗人对民族辉煌的历史与人文精神的歌颂。 C.对于“谁是中国人”这样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闻一多偏偏要坚毅追问,可见,他所说的“中国人”并非一般的“国籍”概念。 D.本诗赞美中有迷惘;诗人另一首《红烛》借助“红烛”表达了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两诗均洋溢着幻想与情绪的渲染。 5.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诗歌运用四句一节的新格律体,并采用两句一换韵的技法,在视觉上给人以整齐和谐的建筑美,听觉上给人以错落有致的音乐美。 B.诗歌标点的使用别具匠心,如第二节有疑问词却用逗号、句号,四、五节陈述语句却用问号,是语气的变化更是情感的变化,耐人品味。 C.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完全相同,形式上是首尾照应,形成精致圆熟的结构,有回环往复的咏叹之美,感情上是对第一节的深化。 D.本诗语言质朴无华而情感直白,排比手法的运用使情感更浓烈,典故及古代人物事迹的引用使诗歌具有穿越历史的深邃,引人怀想。 6.《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祈祷”的注释为: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本诗题为“祈祷”,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有怎样的愿望。(12分) 诗人是如何解答“谁是中国人”这一疑问的 请简要分析。(12分) C级 情境创设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有之,六旬老人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  ①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  ②  ,颓废必至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