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诗豪·品豁达人生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所在单元是“保护环境”主题,突出“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语文要素,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淀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通过资料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还存在着理解不够深入等问题,特别是通过抓关键词体悟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为了帮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诗情,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及评价标准: 1.联系注释感悟诗意: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走进诗文构建的时空。 2.展开想象感悟画面:抓住关键词,结合插图等,把诗的语言变成脑海中的一幅幅画面,深入感悟诗文情境。 3.会心吟诵感悟诗情:多形式朗读,会心吟诵,体味出其中的意蕴之美。 4.巧用典故感悟“诗心”:融入《牛郎织女》等古代文化常识,读懂诗中景物人情,感受诗人逆流而上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结合旧知,联系全诗,梳理不理解的字词,如“浪淘沙”“风簸”“九曲”等词。 2、重点抓住“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等带有画面感的诗句,反复朗读,通过画面想象,感受黄河的气势雄伟。 3、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牛郎织女”等神话传说及诗人背景,以一篇带多篇,体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豪迈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结合旧知,联系全诗,梳理不理解的字词,如“浪淘沙”“风簸”“九曲”等词。 2、重点抓住“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等带有画面感的诗句,反复朗读,通过画面想象,感受黄河的气势雄伟。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古诗,了解诗人刘禹锡相关生平背景。 教师:课件制作,查找诗文相关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 板块一:走进黄河,了解“浪淘沙” (一)图片激趣,感受黄河 她,蜿蜒曲折,一路向东。 她,雄浑伟岸,势不可挡。 她就是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她孕育了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黄河文化, 驻足于黄河岸边,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自己的精彩诗篇。(出示黄河诗篇) (二)诗体拓展 1.拓展篇目 今天要认识的这位诗人,他虽不是第一个写黄河的,可是在他之后却有许多的文人墨客纷纷使用他的文体来写,这成为千古传颂的,就是一种诗体文化,他的朋友白居易曾经写过,一起读: 去朝来淘不尽,遂令东海变桑田。 南唐后主李煜也曾经写过: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宋代的欧阳修也写过: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也写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它成了诗名、曲名、词牌名,由于格式的不同,平仄的变换,但千古传颂下来,唯一不变的,就是它的题目———《浪淘沙》。 2.背景引入,加深感悟 浪淘沙,原指在黄河岸边的淘金者,他们利用沙和金的比重不同,利用浪水冲走沙,剩下的金只有针尖大小,而为此他要整整劳动一天,甚至一天也一无所有。 刘禹锡则是创立“浪淘沙”这一曲名的千古第一人。 板块二 诵读感悟,走进“浪淘沙” (一)初读古诗,字正腔圆 引导学生通过多形式朗读感悟,教师从停顿、速度、感情饱满等三方面引导。 (1)个别读:评价时可从停顿、感情、速度三方面点拨。 (2)节奏读:引导学生可以按照平仄来朗读,一声二声的字声音稍微长一点,三声四声的字声音稍微短促一点这样的话,诗的韵味就出来了。(多形式读) (3)合作读(配乐) 过渡:读诗使人灵秀,与文字邂逅之后,你知道这首诗中写的是什么内容吗?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注释等方法,说说诗句含义。 (2)小组合作探究,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借助小组力量进行再次梳理。 (三)结合画面,深入理解 过渡: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一同到黄河边,感受黄河雄伟壮丽的奇观。你能用以下句式来分享此刻脑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