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11744

八上23《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2次 大小:170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八上,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 cover
八上23《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理解文章的意思。 2.理解孟子对于“大丈夫”的理解和定义,以及其思想观点的含义和价值。 3.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美感,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驳论文的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理解议论文的“先破后立”原则。 教学难点 判断真正“大丈夫”的标准,理论联系生活,学会坚守“仁”“礼”“义”。 教学过程 一、议论文常识 1、议论文三要素: 、 、 。 2、论据包括: 、 。 3、常见的论证方法: 、 、 、 。 【明确】 1、论点、论据、论证 2、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二、整体感知 1、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生活在充满战争的战国中期。孔子倡导“仁”,作为孔子的弟子,孟子有“亚圣”之称,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宣扬“仁政”“王道”,希望各位君主能够在统治阶级中发展“仁心”。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在初中阶段,我们在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学习到《<孟子>三章》,包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九年级 2、《孟子》 《孟子》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最鲜明的特点,一是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去阐述道理。 3、纵横家 纵横家是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公孙衍等。 他们擅长揣摩游说对象的心理,运用各种手段,或拉拢或分化,事无定主,说无定辞,他们朝秦暮楚,但懂得帝王需求,出谋划策时多以君王心情、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因此非常讨喜。 4、有感情朗读,学会断句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 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驳论文之【先破】 1、何为驳? 【明确】反驳。 驳论点直接批驳敌论点的错误。 驳论据:通过揭露敌论据的不真实或不合逻辑,从而说明敌论点的不成立。 驳论证:通过对敌论证中推理方式的荒谬和推理中的漏洞的分析,来驳倒敌论的方式。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明确】 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因此,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没有个人原则,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 3、孟子在阐述“妾妇之道”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运用了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反面论证的论证方法。“妾妇”的无限顺从与公孙衍、张仪的没有原则进行类比,讽刺他们即使有卓越的才能和地位,但若这一切是建立在“曲意顺从,没有原则”的纵横家身份上,就都不能称为“大丈夫”。 四、驳论文之【后立】 1、人们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成为“大丈夫”呢? 【明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①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②无论是否得志,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③不为富贵、贫贱、威武等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2、孟子提出的可成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