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登高 杜甫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思维发展与提升:从不同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句,多角度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培养发散性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被誉为“诗史”。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有很多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 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杜诗风格特色———沉郁顿挫 “沉郁”指思想内容。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则指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音乐美。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西南漂泊时期),诗人滞留夔州,时年55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更使他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写作背景 学习小组任务清单(意象+语言+情感) 1.找出首联意象并思考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体会颔联在语言上的什么特点? 3.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颈联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试做分析。 (炼字、情感) 4.赏析尾联,分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写作背景)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请圈出意象并简要概括其特点? 风急天高猿啸衰, 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急 高 哀 清 白 飞 首 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落木 ——— 4、长江 ——— 人生短暂、 时间永恒、 生命渺小 历史不可逆转 无边 萧萧 下 不尽 滚滚 来 意 境: 悲壮、苍凉 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4、人生潦倒,消愁无途 合作探究: 诗人为什么悲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体悟情感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炼字 原因分析 艰难 国家个人俱艰难,忧国忧民又忧身。 苦恨 有心报国酬壮志,身心处境难负荷。 繁 心急如焚白发生,心有余而力不足 停 国难家愁愁更愁,护病断酒愤难平 尾联 课堂小结 主旨 诗人通过登高望远,描绘了一幅苍凉壮阔的长江秋景图,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结合,抒发了思乡之情、孤独之感、羁旅之愁、多病之哀,表达了人生迟暮,壮志未酬的悲愤,同时表现了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 意境类诗歌鉴赏 拓展延伸--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意象:在诗中选取的包含情感的物象。(意象=客观的“象”+主观的“意”) 诗歌意境:由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提问方式 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简要赏析诗中情与景的关系。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答题步骤 析境 悟情 绘景 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