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听歌入境 《古诗十九首》专指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的19首作品。深刻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和思绪,包括夫妇和朋友间的离愁别恨、游子的抑郁彷徨、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及时行乐的思想等 。 东汉宦官外戚专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留下妻儿,然而往往一事无成,只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诵读 以小组为单位,为这首诗画一个情感曲线图,并说明理由。 活动一:绘画情感曲线 情感曲线图 愉悦———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身处兰草芬芳的沼泽地,欣喜、陶醉。 失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主人公采得芙蓉后,想到心中思念之人远在他乡无法将花赠送,一腔热忱化为满心凄凉寂寞。 惆怅———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首故乡,只见长路漫漫无尽头,强化惆怅之情,展现了浓烈的思念之情以及内心的孤独寂寞。 痛苦绝望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即使彼此心心相印,却无奈分隔两地,只能在无尽的忧伤中度过余生。体现了无法与爱人相聚的痛苦和绝望. 有人认为本诗抒情主人公的是男子,有人认为是女子,有人认为两者都有,你怎么看? 活动二:探究抒情主人公 主人公为男性 从古代社会背景来看,古时多为男子离家远行。 男子涉江采芙蓉,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却因路途遥远无法送达,从而引发了对故乡和爱人的思念以及因离别产生的孤独惆怅,深刻地表现出其对爱人的真挚情感以及无法与爱人相聚的无奈与哀怨。 主人公为女性 从诗歌意象与风俗来看,古代采莲人一般为女子,且“芙蓉”与“夫容”谐音。 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是江南农家女子的风俗习惯。“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为女子对男子的想象,女子想象着此刻男子也在远方回首遥望故乡,思念着自己。与下文“同心”二字相呼应,展现了女子的思念之深与忧伤之浓。 既有女子又有男子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女子在满心欢喜地采摘芙蓉,可突然意识到自己思念的人在远方,无法将芙蓉送到他手中,悲伤瞬间涌上心头。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男子在远方回首遥望故乡,眼前却是漫漫长路,无法与爱人相守,饱受相思之苦。 “对写法”又称主客移位,作者不直接写自身的情感或状况,而是从对面落笔,通过设想对方的思念、处境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自己思念对方,却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 活动三:写作手法———对手法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在长安望月思家,却从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着笔,通过描写妻子的孤独、儿女的不解,以及妻子月下久伫的形象,将夫妻间真挚深沉的感情表达得委婉动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佳节,诗人在客店中孤苦伶仃,想象家人深夜围坐,念叨着远行的自己,从而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蕴藉深沉. 对写法作用 委婉含蓄:情感表达更加委婉含蓄。 情感加倍:情感在相互的映照中得到强化。 拓展意境:从对方的角度进行描写,描绘出另一个空间,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 本词借助家乡思妇采集芙蓉和他乡游子遥望故乡,表达彼此间的爱恋与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小结 鹊桥仙 秦观 知人论世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