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12678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课件(共31张PPT)

日期:2025-02-0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2次 大小:20790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
  • cover
(课件网) 红烛 第一课时 闻一多 部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 时期 特点 代表诗人 代表作 内容 知识补充 新文化运动时期 20年代 30年代 40年代 新诗的“尝试”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 新诗的规范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 胡适等 郭沫若等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 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 胡适《尝试集》等 郭沫若《女神》等 徐志摩《再别康桥》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废除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镜子 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 新诗特点 了解“三美”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 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 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闻一多简介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1923年,他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 《长沙》:山、林、江、舸、鹰、鱼 《放号》: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 《红烛》:红烛 群意象 核心意象 意境 特点 咏物诗 托物言志 象征: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二者的性质不同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作用于语句,让语句更加生动。 象征是一种写作手法———往往作用于文章全篇,主题更加深刻。 对象和用法不同 比喻是以一物比另一物,从物象之间的形似、神似入手。 象征是以某一具体的物象来表现一相似或相近的抽象事物(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绝不停留在某一具体事物上。 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意象分类: “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比喻性意象 象征性意象 描述性意象 一、比较古今意象之别 一、比较古今意象之别 文学评论中有一术语叫做“意象解构”,诗人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如“丁香”在戴望舒笔下,被分解为“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即颜色和气味。 请问“蜡炬”和“红烛”可以分别被解构成几部分? 蜡炬:灰、泪 红烛:红(色)、光、泪、灰(脂膏) 灰、泪是蜡炬、红烛共有 红、光是红烛独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