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篇名句默写 【知识整合】 纵观近几年高考的“情境式理解性默写”,考查的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识记能力,而是更重视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考查形式使题目设计有很大的灵活性。考生可以根据诗句的意义提示、诗句的表现内容、诗句的表现手法、诗句的情感表达等来填写对应的诗句。因此,备考时考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在识记的基础上注意逻辑,在把握命题特点的基础上提高审题能力,从而提高得分率。 “五遍背诵法”的运用: 1.第一遍背诵:背诵一首(篇)古诗文时,要先理解,后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记得更牢,效果更好。 2.第二遍背诵:有针对性地对一篇诗文中的“名句名篇”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多角度解读,可以加深理解,有效应对不同的题型或题目。 3.第三遍背诵:重点注意写景突出、状物生动、哲理性强、感情真挚的句子。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常作为考点出题,所以抓住这些句子进行理解记忆,就是抓住了默写题的核心考点。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把这些句子圈出来,重点识记。 4.第四遍背诵:对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等字词,进行强化识记。考生可以采用反复多次书写、高强度多次速读等方法来进行强化练习,还可以建立“默写错字集”来进行巩固提升。 5.第五遍背诵: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纵向与横向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归纳与总结。(1)纵向联系与区别:按照主题、意象、情感、主旨等角度,对历朝历代的古诗文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如此可从容应对“开放型”题目。(2)横向联系与对比:注意将诗文的文化内涵与现代生活情景相联系。 【习题训练】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明师生之间可以教学相长,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理想的师生关系一致。 (2)《明湖居听书》描写听众被琵琶声深深吸引,仿佛时间都静止了的句子“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与《琵琶行》中用明月侧面表现琵琶女高超技艺的诗句“_____,_____”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黛玉葬花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悲泣春花,哀叹命运。在古诗词中,不乏含“花”字且借以抒发悲凉之意的佳句,比如“_____,_____”。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与杜甫《春望》中“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的繁盛反衬城市的荒凉衰败。 (2)《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中有温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3)我国古代古诗词中常用衣服的颜色或材质来表明人物身份,如“_____,_____”。 3.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的目的是“_____,_____”,最终成就“一家之言”。 (2)在家长会上,班主任倡议家长们要用《种树郭橐驼传》中主人公尊重天性的方式教育孩子,不可像文中他植者“_____,_____”,通过伤害树木的方式来监控其成长。 (3)小李最近读一本历史小说,其中有一个画面让他印象深刻:主人公一边照着镜子,一边抒发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他不禁想起前人的诗句“_____,_____”。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眼前的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不禁让人想起《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两句。 (2)誓师大会上,高老师使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人的作为和成功的关系,告诉学生谋事在人。 (3)古人在诗词中常常使用叠音词,这既加强了情感抒发的力度,也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如“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