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23963

4 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课件 (共23张PPT)

日期:2025-04-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5次 大小:555084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课件,23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在古诗中,有很多表达与友人之间深情厚谊的诗句。王勃曾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慨,就是送别杜少陵时的所思所想。李白送汪伦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么诗人李白在听闻好友王昌龄贬官调迁时又有怎样的感想 就让我们走进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首诗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753)。当时王昌龄左迁(古人尚右,贬官即为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被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不拘小节。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华夏文学史的伟大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他是继屈原之后唐代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合称“李杜”。 主要作品:《蜀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 李白珍惜友谊,对朋友满腔热情,真诚深挚。 1.识记李白的文学常识,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感悟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关切之情。(重点)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难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听说 左迁:贬谪,降职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王昌龄这次是被贬为龙标尉 遥:遥远 此寄:这首诗篇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渡过五条溪水。 我把这颗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陪到夜郎以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杨花:漂泊无定 子规:叫着“不如归去” 闻道:表示惊惜 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选取了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杨花含有飘零之感,杜鹏鸟含有离别之恨,切合当时事情,也就融情入景,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也营造了哀伤的气氛。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小结:读了这两句,我们似乎能想象出那时的情景:寄游在外的诗人,正在南国的暮春三月,看到的是眼前纷纷飘坠的柳絮,听到的是耳边一声声杜鹏的悲啼。此情此景,已经让人悲从中来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上作用不小,它既写了时令,也渲染了气氛,还为后面的诗句做了铺垫。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紧承上文,不再描写景物和事件,开始抒发诗人此时此地的感情。 愁心: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 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王昌龄被贬官,不幸;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遗憾;惟有明月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诗人的一片深情只能千里寄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小结:后两句借景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追随友人直到龙标。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担忧、同情、关怀和安慰之情。 诗人通过奇特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把月亮人格化,“愁心”追随月儿伴“君”直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明月象征了什么 明月是圆的,象征团圆,如果月圆人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