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37631

八上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日期:2025-01-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158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八上,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 cover
八上23《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2、学习议论文三要素,指导学生联系文本掌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正确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道理,联系生活示例进行反思。 教学重点 学习议论文三要素,指导学生联系文本掌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道理,联系生活示例进行反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学习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越王勾践想要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如此越王勾践的经典古诗让我们志气倍增。可越王勾践的故事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带着疑问,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二、整体感知 1、孟子 名轲,字子舆,尊称为“亚圣”。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与孔子并称“孔孟”。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和九年级上册《鱼我所欲也》。 2、断句 【明确】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翻译 请以小组合作,翻译全文。提示:本文很多使动用法,请边翻译,边寻找出来吧! 【明确】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没有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在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在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三、探究合作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句来回答。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的论据是列举了哪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角度一:人物分析 这六个人有以下3个特点:①开始出身卑微;②历经苦难磨炼③最终都有所作为。 角度二:语言特点 这六句话都采用了排比手法,并多运用了使动用法的语句,不仅增加了铿锵有力,而且气势磅礴,充分体现孟子的“民贵君轻”的精神品质,展示孟子的语言魅力,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3、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请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并思考以下问题: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磨炼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①正面论证 思想———苦其心志; 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通过以上正面论证,写出了“忧患造就人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