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53620

八上26诗词五首-饮酒(其五) 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5-02-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5次 大小:82309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八上,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宁静、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醉于耕种; 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活得如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他就是陶渊明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 名潜,字元亮 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末期诗人 多次出仕、最终归隐田园 著有《陶渊明集》 第一时期(28岁前) 年少居家,饱读诗书,有过出仕报国的理想 第二时期(29岁到41岁) 时仕时隐,处在彷徨挣扎之中 第三时期(42岁到62岁) 辞官归隐,归居田园,直至病故 陶渊明祖上虽然做过官,但是家境早已败落。他最后一次出仕为官,是担任彭释县令,当上级倚仗权势,趾高气昂地让陶渊明去拜见时,他不愿卑躬屈膝,高声说道:“我宁可锁死,也不愿为了这五斗米的官体,去向那种势利小人鞠躬作揖。” 就这样,他上任仅仅81天,就辞 官归隐,此后再未做官。 不为五斗米折腰 饮 酒 ———陶渊明 诵读诗歌,掌握本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壹 借助联想与想象,描绘诗歌的画面。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景中含情的特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远离官场、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 贰 叁 学习目标 东晋时代,社会长期分裂、动荡不安,统治者荒淫奢侈,政治腐败黑暗。当时文人们惧谈政治,许多文人以游山玩水、隐逸不仕、酗酒放浪、玄学清谈等方式来表示自己没有政治野心,免得被统治者猜忌,以招来人身伤害。本诗即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之后所作。 写作背景 我们要开展“走进陶渊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同学们结合《饮酒》,畅谈陶渊明的归隐生活,感悟陶渊明的人生追求。 情 景 活 动 壹 读出“悠然”诗韵 偶句全押 an 韵 诵读 1、自由诵读,读出停顿 2、圈出诗句的韵脚 3、读出问句的升调和 答句的意味深长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请用诗歌中的一个词语概括陶渊明的归隐生活。 悠然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住在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 你问我怎样能做到这样呢?心远离世俗,住处自然偏僻宁静。 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悠然自得,抬起便看到了南山。 诗意梳理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归。 这里边有自然的意趣,想要辨析,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贰 品读“悠然”真意 1.诗人隐居在喧嚣扰攘的尘世,怎么会“无车马喧”? “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 “而无车马喧”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人,看淡了功名利禄,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没有什么不同。 2.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龚自珍 “晋陶渊明独爱菊。” ———周敦颐 菊 傲冷霜而怒放 寄托高洁情致 2、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隐居方式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大隐隐于市” “悠然” 从容自得 心灵宁静 生活悠闲 篱笆、菊、山、鸟、日、人景,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与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悠闲地采撷着菊花。正在专心致志地采,偶一抬头,邂逅了悠远的南山;夕阳西下,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山色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