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55048

5.2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42页)

日期:2025-11-08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9次 大小:891334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自然环境,整体性,42页
  • cover
(课件网) 5.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结合自然景观图,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概念; 2.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结合自然地理现象,认识自然环境的要素组成及相互关联性; 3.结合实例,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4.结合自然地理现象,探究自然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思考: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自然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水文 生物 气候 地貌 土壤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要素的内在关联性,二是环境特征的一致性,三是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01 自然环境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思考: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通过降水,土壤、河湖及生物获得水分补给。 通过植物蒸腾、土壤和河湖蒸发,大气获得水汽。 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机质。 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供成土物质和无机盐。 土壤及岩石风化物被侵蚀、搬运、堆积并固结成岩。 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组合形成不同等级的区域空间结构,并在一定的空间形态表现出来。 自然环境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 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 整体性表现在不同尺度的地理环境中,大到全球尺度的海陆对比,小到地方性尺度的森林系统。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知识拓展】1.地表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生物 气候→植物→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相对湿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水文与生物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构成地表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表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四大圈层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如上图所示。 【知识拓展】2.图解地表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并最终会导致地表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黄土高原砍伐森林 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含沙量增加 下游河道泥沙淤积 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洪涝 河床抬高 地下水位升高 土壤盐碱化 02 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全球角度 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一致性突出 区域尺度 干旱 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