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语文试卷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创造了中国文学的辉煌。它以高贵的形式,华彩的节奏,典雅的词汇,隽永的意境,打造出了充满魅力的诗意世界。音乐、色彩和非凡想象力的综合,传达着古老文明的神韵。寄情于田园,流连于山水,微风中的燕子,细雨中的游鱼,大漠的孤烟,春江的花月,在露水的晶莹中颤动的花枝,在深深庭院中无望的等待……这一切,经过无数代诗人编织而成的永久的心灵声音,是这个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古老民族的骄傲。 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灾难,促使人们对原有的一切产生怀疑。当时的普遍想法是,苟能救亡图存而宁肯抛却一切。中国诗界更是如此。打破山林宁静,装进工业时代的喧嚣,由经典的节律和音韵造出的完美受到轻蔑。五四时代,人们要做的事,就是竭力把他们新发现的白话诗,做得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圆润剔透的古典诗。用当时流行的话说,就是“要把诗做得不像诗”。这里有一种“破坏”,也有一种从头做起的创造。 新诗的最初实践者,他们为寻求诗与人们的现时生活状态的契合而创作,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个人以外的社会群体。新诗的纪元几乎就是从书写个人以外的社会生活开始的。郭沫若《女神》集中,那些凤凰再生美妙歌唱,那些要把日月吞下去的天狗狂呼,诗人有时用“我们”,有时用“我”,代表的都是时代和时代的人们。一个从封建时代中解放出来的“我”,在为一个解放的时代而召唤和欢呼。闻一多说《女神》:“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的时代精神。” 新诗在它的草创期也留下了许多弊端。人们面对新诗普遍忽视诗性的现象,一直有一种“眷念的失落”的情绪。几乎在新诗草创同时,一些诗人便感到新诗艺术表现方面存在匮缺,开始了关于诗的艺术的思考与呼唤。 徐志摩和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几乎可以说是专为艺术的探究而诞生的一个群体。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从游戏规则的角度称,“我们尽可拿下棋来比作诗,棋不能废除规矩,诗也就不能废除格律”。这种论点从表面上看,是从当年目标“后———了———因为它重新肯定了曾被认为是“束缚思想”而要予以破除的格律———但闻一多提出的“带着镣铐跳舞”的思想显然是重要的。它昭告人们:诗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种,是不可随意写的。他在这里提出了诗要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的关于声音、色彩以及从音节到段落的立体的和综合的审美构想。不仅为此立论,而且亲自实践。 新诗是二十世纪的产儿,它从无到有,一路实验着走到今天,已是一种与中国人的情感生活不可剥离的存在。历史往前走,正如江河不可回流。历史又不可割断,这也如江河不会断流。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诗界重新提出对待中国诗歌传统的问题,借以为新诗在它的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帮助,这种意在建设的思路,也许不会被简单地理解为“后———或“保守”吧?在文化领域,在文学和诗歌中,有些东西会在历史的演进中被改变和淘汰,有更多的东西则是长久的,甚至永恒的。一千年过去了,那悬挂在长安城头和峨眉山巅的李白的月亮,依旧那样皎洁明丽。 (摘编自谢冕《论中国新诗》) 材料二: 中国新诗如果重视诗学研究,首先应发掘古典诗学中的精髓。在这方面我感觉可以在几方面学习。一是古典诗内在结构的严谨。古典诗在启承转阖方面有很深研究,“启”要惊人,“承”要承上而不平凡,“转”要别开天地,“阖”要能使全诗运转而有归宿。二是“对仗”的艺术。对仗是对想象力的一次挑战。拉大时空,加大诗的力度和深度,丰富诗的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