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时空坐标: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藩镇割据。 目录 课标要求: 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一、隋朝兴亡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2、隋朝的繁荣 3、隋朝的灭亡 四、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 二、大唐兴衰 1、唐朝的建立 2、唐朝的繁荣 3、唐朝的衰落 三、五代十国 相关史料 一、隋朝兴亡(581—618年)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 隋朝形势图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相关史料 一、隋朝兴亡(581—618年) 2、隋朝的繁荣:大举建设 (1)广设仓库: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 1969年,考古工作者对含嘉仓城进行发掘 ,现已探出粮窖287座,其中最大的窖,窖口18米左右,深12米左右,最小的窖,窖口也有8米左右,深6米左右。 相关史料 一、隋朝兴亡(581—618年) 2、隋朝的繁荣:大举建设 (3)开通大运河:(目的、评价)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①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控制。 ②评价: 利:A.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C.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民族交融。 D.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 弊: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推动农民起义。 相关史料 一、隋朝兴亡(581—618年) 3、隋朝的灭亡 (1)原因: 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 时间 大事 民役数量 605年三月 营建东都(历时11个月) 每月200万人 605年三月 开凿通济渠 100多万人 605年四月 开凿邗沟 10多万人 605年五月 营建西苑 170多万人 606年七月 巡幸江南 40多万人 607年八月 修筑长城 100多万人 608年正月 开凿永济渠 100多万人 608年七月 再修长城 20多万人 612年正月 远征高丽 300多万人 (2)概况: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 学思之窗: 结合皮日休的诗,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一) 万艘龙舸绿丛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提示: (唯物史观) 有功有过,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1)功:早年平陈、完成统一;开凿的大运河,消除分裂隐患,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和沿岸发展。 (2)过: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超过社会承受极限,引发起义,可谓暴君。 知识拓展: 隋朝历史地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①统一全国:顺应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环境。 ②首创制度:创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创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③开凿运河:便利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控制。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态度 一是,遵循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是,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 三是,将历史人物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 件下去分析。 四是,历史人物能否正确对待自己所犯的错误。 五是,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二、大唐兴衰(618—907年) 1、唐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