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多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它们的表示符号,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通过观察、实践操作和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感知能力和估量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建立 1 千克和 1 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能够正确运用千克和克表示物体的质量,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单位。 难点 对 1 克和 1 千克质量的实际感受和准确估量,理解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践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活动,引入新课(约 5 分钟) 教师先组织一个 “背一背” 的游戏,挑选三名同学,让他们互相背一背,感受彼此体重的差异,从而引出物体有轻有重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掂一掂身边的物体,如书本、铅笔盒等,初步体验物体的轻重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有趣的游戏和简单的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直观地感受到物体重量的存在,为后续学习质量单位做好铺垫,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 (二)认识工具,引出单位(约 5 分钟) 教师提问:“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知道物体的重量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随后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秤 向学生说明要知道物体的准确重量需要用秤来称。接着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 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介绍千克用 “kg” 表示,克用 “g” 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使学生明白质量单位的产生是为了准确衡量物体的轻重,将抽象的单位概念与实际的测量工具相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实用性的认识。 (三)实践探究,感知质量(约 15 分钟) 教师拿出一些苹果和鸡蛋 说:“现在我们来称一称,看看多少个苹果大约重 1 千克,多少个鸡蛋大约重 1 千克。” 让学生分组进行称一称、掂一掂的活动,亲自感受 1 千克的重量。 再拿出曲别针和 2 分硬币,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感受 1 克的重量,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 1 千克和 1 克的差异。 接着提出问题:“2 袋盐一共有多少千克?1 千克和 1 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同桌之间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引导学生得出 1kg = 1000g 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 1 千克和 1 克的质量观念,深刻体会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对抽象的质量概念有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四)联系生活,巩固应用(约 10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 1 克和 1 千克的物品 如让学生掂一掂自己的铅笔、橡皮等估计其重量,再用秤称一称验证;同时让学生观察一些常见商品的包装,如洗衣粉、洗衣液等,看看上面标注的净含量,加深对 1 千克的认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拎一拎自己的书包,先估一估书包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然后小组合作动手称一称,看看实际重量是多少,并思考如何调整书包内物品使书包大约重 2 千克。 【设计意图】: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应用能力和估量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同时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课堂练习,强化知识(约 10 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些填空题, 让学生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克或千克),巩固学生对质量单位的选择和运用能力。 给出一些比较大小的题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