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康乾盛世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局面,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增长迅速,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 最后的“盛世”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学习目标: 了解清朝经略边疆的具体措施,理解其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了解清朝的危机,并辩证理解清朝的对外政策明白清朝落后世界发展的趋势。 一、盛世的荣光 思考:1.结合所学知识,梳理从秦到清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历程,分析君权发展的趋势? 2.清朝皇帝的决策机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清朝的中枢权力体系 皇帝 军机处 议政王大臣会议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内阁 (军国大事) 密折制度与军机处 材料一: 密折是臣下秘密直接达于皇帝的奏章。雍正元年,雍正赋予全体封疆大吏密折权,下令各省总督巡抚密上奏折,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时务,皆许据实敷陈。后来雍正又给提督、总兵官、布政使、按察使及学政全体官员密折权,甚至特许一些“品级卑微”、“无奏对之分”、如道府同知副将之类的小臣径上密折之权。密折可随时随事奏闻,“一切地方之利弊,通省吏治之勤惰,上司孰公孰私,属员某优某劣,营伍是否整饬,百姓之生计若何,风俗之淳浇奚似,即邻近远省以及都门内外,凡有骇人听闻之事,不必待真知灼见,悉可以风闻入告也。” 思考:从呈送密折的对象和内容,总结出密折制度的作用。 官员间相互牵制,彼此监视,皇权大大加强;拓展了政治情报的渠道,为皇帝决策提供了条件;取消中间环节,提高行政效率。 材料二: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思考:结合材料,总结出军机大臣的职能特征。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小组讨论:康熙巩固统一事迹 西跨葱岭 西北达巴尔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到南海诸岛 我国辽阔的版图在 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二、盛世的阴影 据史料统计,清朝中后期一共爆发了一百多次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 社会矛盾突出,农民起义不断。 项 目 耕地面积增加 人口增加 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1724—1784年 35% 91% 1.4亩 人口激增, 资源危机显露。 18世纪中叶,米贵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18世纪价格总水平上涨了300%,打文武官员以至满汉兵丁的廉俸粮饷百年间却几乎维持原额不变。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曾说道:“楚省正、二月间米价自一两一、二钱至五、六钱不等,虽未至二两,而民食已难。 ———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物价上涨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盛世的彷徨 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 康乾盛世时期的西方世界 1.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抵抗了沙俄的侵略,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1. 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 康熙收复台湾、解决东北边境问题,开始治理黄河…… 2. 1697年,俄国彼得大帝随“高级使团”亲赴西欧考察,甚至化装成一名工人到荷兰的造船厂去学习造船技术和数学理论,回国改革拉开了俄国的强国序幕。 3. 当雍正处心积虑地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兄弟相煎、整肃吏治时…… 3. 1733年,伏尔泰的《哲学通信》开启了法国启蒙的大门,同时,孟德斯鸠也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 康乾盛世时期的西方世界 4. 当乾隆莺歌燕舞地歌颂大清帝国太平盛世之时…… 4.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美国独立;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