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840-1842鸦片战争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 1851~1864太平 天国 1861~1894洋务 运动 1895~1898戊戌维新运动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 中国从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两半社会 进一步把中国推入两半社会的深渊 完全陷入两半社会的深渊 中外历史纲要(上)之中国近代史 开眼看世界 1840-1842 鸦片战争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 洋务运动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维新运动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列强侵华 各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 各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相继失败 清政府: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知识梳理与整合 统编版|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8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辛亥革命 时空观念 概念感知 1911年10月10日 1900年 1912年1月1日 狭义:1911年(辛亥年)武昌起义 广义: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背景 必要性 时代背景: 可能性 经济、阶级: 人才: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军事基础: 偶然性 导火索: 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自救运动失败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等学说 民主革命团体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武装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导火线) 偶然与必然促成的辛亥革命的爆发 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涌现具有西方政治观念的新型知识分子 知识拓展:清朝自救—清末新政(1901———1905) 背景 内容 政治 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等中央机构。 军事 编练新军 经济 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教育 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派遣留学生 引进先进观念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 培养革命力量,成为掘墓人 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培养新式知识分子,推动了西方思想的传播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彻底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社会矛盾尖锐,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清末新政是一场改革运动。它和历史上所有传统君主制下的改革一样,以传统政治权威合法性为基础,运用传统的官僚行政组织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在保持既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并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特点: 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渐进地推进; 内容广泛深入;涉及以预备立宪为中心的政治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影响 (1)其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措施,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选必1】 (2)培养了新式人才。 思考:清末新政实现清朝的自救了吗?举例论证。 不单没有挽救清朝统治,反而加速清朝的覆灭 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思考:清末新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