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黄庭坚 清平乐 又名“清平乐令” 词牌名。“乐”读yuè。 这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写的一首感叹时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词。 作 者 介 绍 黄庭坚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字鲁直 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初 读 课 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宋】黄庭坚 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宋】黄庭坚 清平乐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理 解 诗 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理解诗句的含义。 注释:[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上片第一句以疑问句开头,对春的归去提出疑问:春天回到哪里去了?第一、二句中的一个“归”,一个“无行路”,就把春天拟人化了。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若:表明这是词人的设想 这两句接着询问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要让他把“春天”给叫喊回来。这是一种设想,是有意用曲笔来渲染惜春的程度。 春天回到了哪里?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感到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请唤春天回来与其住在一起。 上阙词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下片第一句以疑问句开头,第二句把思路引到具体的景物上。既然无人知道春天的去处,看来只好去问黄鹂了。其实人何尝能够向鸟儿提问,而鸟儿又何尝知道“春归何处”呢?可见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留恋已经到了极致,竟还认真地想到了要找鸟儿来问一问。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百啭”写出了黄鹂不停鸣叫的样子,好像它真的在告诉人们春天的踪迹何在,流露出作者的焦急心情;而“因风飞过蔷薇”,不仅写出了黄鹂的动态,似乎也写出了作者的目光追随着鸟儿越过蔷薇远去,充满了求之不得的无奈。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婉转地鸣叫,没有人能懂它的意思,黄鹂借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下阙词意 感 悟 赏 析 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 春归无行路( )→若有人知( )→春无踪迹( )→问取黄鹂( )→无人能解(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寂寞伤春 假设希望 更加失望 最后希望 彻底绝望 全 词 赏 析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 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作者大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 板 书 设 计 清平乐 思春(归何处) 由现实 到幻觉 由幻觉到现实 唤春(归来住) 惜春(无行路) 问春(知踪迹) 惜春(不复归) 解春(蔷薇开) 寻春 惜春 课 外 拓 展 我还知道这些珍惜春光的诗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