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学写游记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 游记,是描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 游 记 写法自由 风格多样 三要素 所 至 所 见 所 感 “所至”应清晰 一 游 记 定点观察 移步换景 作者的行踪 观察点不同 所见之景不同 游览、参观的先后顺序 景物有序呈现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依据游踪写了两天的活动 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 移步换景 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 驶过冰河 进入冰塔林 所 至 作者的游踪 游记的骨骼 写景、抒情的基础 定点观察 选择好观察的位置 = 立足点 选择合理的观察顺序 由近及远 由高到低 …… 游览者固定在一个地点,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 《登鹳雀楼》 先远眺西边的群山、落日 再观察黄河奔涌入海的浩大景致 ①西山的秋天是美丽的,秋高气爽,阳光灿烂。 ②站在半山腰,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远望田野,大片金黄色的稻谷,在阳光的照射下黄得发亮。风吹过,金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煞是好看。近看俊俏秀气的山峰,满山的橘树上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把树枝都坠弯了。诱人的橘子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艳丽,叫人垂涎欲滴,恨不得马上咬一口。俯瞰西山脚下,是一望无垠的太湖,令人心旷神怡。 ———《西山的秋天》 从远到近、由仰视到俯瞰 以半山腰为定点 依次观察,条理井然 游 记 移步换景 + 定点观察 《壶口瀑布》 移步换景 描写“龙槽” 定点观察 使文章条理清晰,内容充实 全 文 综合 运用 ①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 ②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不乏秀色美景…… ③抵达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在一道呈V字形的山口中间,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映入眼帘,日照其上,光艳耀目。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为“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 ④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⑤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 对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景色描写(移步换景) 对勃朗峰、周围山峰以及一座峰巅的云霞的描写(定点观察) “所见”应具体 二 抓住特征,突出重点 游 记 重在 写 景 详 写 选择 能体现景物独特的地方 有所选择 其他地方 略写或不写 所 见 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目睹的风景、现象 游记的血肉 游记的主要描写内容 初见西湖,正逢雨后初霁。远山间还有朦胧的雾气缓缓飘散开来,湖水和天空披上了一层淡淡的薄纱,自有一番韵味。岸边的垂柳在薄雾中轻轻摇曳,宛如出浴的少女,肌肤沾着水珠,裹着轻纱缓步而出。我忽然领悟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妙处……顷刻间,阳光斑驳,雾气渐渐消散,一叶小舟在湖心悠然划过,激起层层涟漪,湖光潋滟,如诗如画。 ———《西湖游记》 抓住雨后初晴的时间点来写西湖,突出了其朦胧、具有诗意的美感 多角度、多手法描写 ①站在大堤上,我欣赏着水平如镜的钱塘江面,耳边不时传来人们的谈笑声和风吹芦苇发出的“沙沙”声。远远望去,江上弥漫着一层朦胧的薄雾,水和天混为一体,简直分辨不出哪里是水的尽头,哪里是天的边缘。 ②过了一会儿,我突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隆隆”声,像是滚雷由远而近地传过来。一眨眼的工夫,远处的水平线上就隐隐约约出现了一条又细又长的白线。潮声渐大,白线也越来越粗,像一群白天鹅展翅齐飞。前面的浪头还来不及靠岸,后面的浪头就匆忙地挤了上来,真是后浪赶着前浪,一浪高过一浪。 ———《钱塘江观潮》 修辞手法 将所见之景描绘得生动优美 多种角度 让游记内容充实,真实可感 丰富的感官体验 身临其境 两个自然段都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凸显大潮的变化 文段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