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省西宁市市区2024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18分) 1.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8分) 古老的湟水自西向东,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两岸花红柳绿、田畴齐整、麦穗扬花,美不shèng( )收。湟水是河湟儿女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它流tǎng( )在河湟谷地,丰润了连绵山川滋养了广袤大地,哺育了芸芸众生,也见证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河湟文化。西宁作为河湟文化的主要发样地和核心区,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绘就了一幅巧妙绝伦的画卷。河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深入挖掘河湟文化的价值,推动河湟文化,让河湟文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美不shèng( )收 流tǎng( ) (2)给加点字注音。(2分) 丰润( ) 哺( )育 (3)语段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浩浩荡荡 B.名副其实 C.巧妙绝伦 D.与日俱增 (4)语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处语病,请你修改。(2分) 我们要深入挖掘河湟文化的价值,推动河湟文化。 2.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一句中,“晚生”属于敬辞,“久仰”属于谦辞。 B.演讲词语言风格多样,如《最后一次讲演》语言慷慨激昂,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语言准确、严谨。 C.《活板》选自沈括的《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作品,其中记载了丰富的科技知识,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技成就。 D.“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一句中,"大地"是名词,“渐渐”是副词,“从"是介词。 3.用古诗文原句填空。(8分) 河湟大地山川秀美,景物奇绝。春暖乍寒时分,古城西宁随处显露“几处早莺争暖树, ①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春意;静谧月色之下,青海湖显现“浮光跃金, ② "(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景象;高山流水之间,互助北山可见“素湍绿潭, ③ "(郦道元《三峡》)的景致。河湟儿女意气风发,豪气干云。他们艰苦奋斗,有着"春蚕到死丝方尽, ④ "(李商隐《无题》)的奉献精神;他们攻坚克难,有着 ⑤ , ⑥ "(李白《行路难(其一)》)的坚定信念。伟哉,河湟山川"⑦生生不息,呈现“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的蓬勃生机;壮哉,河湟儿女不屈不惧,坚守“ ⑧_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的初心! 二、综合性学习(共8分) 西宁市文旅局举办“大美青海之‘遗’游‘味'尽”文化遗产主题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遣产,如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节庆礼仪等。这些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材料二】 4.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请你根据【材料一】内容,说说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3分) 5.为宣传青海文化遗产,文旅局拟设计文化造产展馆。请仿照示例,给另外两个展馆取名,要求名称与展馆展示内容相符。(2分) 【工艺坊】内容:湟源排灯、酥油花、“青锈”荷包…… 【 ① 】内容:青海平弦戏、土族安昭舞、回族宴席曲…… 【溯源馆】内容:柳湾彩陶道址、马家窑文化遗址、丹噶尔古城…… 【 ② 】内容:河泣馓子、河湟暖锅、青海老八盘…… ①_ ②_____ 6.请你作为美食推介人,结合【材料二】内容,向游客推介河湟暖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