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27559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0次 大小:36619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河南省,期末,答案,图片,试题,语文
  • cover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九年级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6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直接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答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按要求规范填涂,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 书写。 二 三 题号 四 五 总分 (一) (二) (一) (二) 分数 1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学校要开展“君子自强不息”的主题教育活动,将围绕“自强不息”这一中 华传统美德,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1.下面是活动开场白,其中有些字词同学拿不准,请帮他判断。(4分) 同学们,安阳文化何其璀①(灿骤):古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周易》金句,千古箴言,三千年前哲理先;又有“建安风骨”,中原文 化,刚健道劲力创新。今有“红旗引水”,崇山峻岭,艰苦奋斗创奇迹。安阳画 卷,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砥②(砺励)奋起! (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请帮他选择()(2分) A.jian jin di B.zhen jin chi C.jian jing chi D.zhen jing di (2)语段中两个横线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2.小组成员搜集了以下材料,来探究安阳是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的,排序正确的一 项是()(3分) 2023年12月28日,“爱河南·中原行一一外国友人‘豫’见了不起的甲骨 文”活动在河南省安阳市中国文字博物馆启动。甲骨文,源自中原大地的古老文 字,犹如时间的见证者, 0 ,交 织出古代王朝的兴亡往复。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化新名片。 ①字里行间流淌着智慧的泉源 ②每一个符号,都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 ③一笔一画的婉转曲线勾勒出文明的荣光与沧桑 ④承载着先民的思想、历史与祈愿 ⑤每一道刻痕,都传达着古代智者的心声 A.④②③⑤① B.④⑤②③①C.①⑤④③② D.①②⑤③④ cs 出卷网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6页) 3. 同学们查阅资料,制作了“自强不息”古诗词佳句积累卡,请你帮同学们把空 缺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8分) 内涵 诗句梳理 豁达昂扬、 纵使人生坎坷,我们也要像苏轼在《水调歌头》一词中给予天下离人的 美好祝愿 美好祝愿:“①】 ②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借历史典故,期待“③ ,④ 射天狼”,这是英武豪迈的自强不息; 胸怀宽广、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虽屡遭贬谪,却抛开个人悲 豪迈乐观 苦,相信“⑤ ⑥ ”,这是乐观进 取的自强不息。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虽报国无门,却抒 赤胆忠诚、 发“了却君王天下事,⑦ ”的赤胆忠心的雄心壮志; 浩然正气 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人生自古谁无死? ⑧ ”(《过零丁洋》),现已成为我们的精神滋养。 4.从古至今,自强不息已融人中华民族精神的血液之中。在主题实践教育中,请 你参与并完成相关活动任务。(4分) (1)“息”的甲骨文体(如图),由“自”和“心”组成,“自”像 鼻子,“心”是胸膛,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所 以我们可以推测“息”的本义: 。(2分) (2)以下成语中的“息”与“自强不息”的“息”意思接近的是( )(2分) A.杳无消息 B.奄奄一息 C.偃旗息鼓 D.仰人鼻息 5,下面是某同学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稿部分内容,请你结合语境,在 《岳阳楼记》《孤独之旅》两部作品中任选一个人物,为演讲稿补写一个事实 论据。(4分) 何谓自强?自强是直面困苦的意志,在艰难面前不灰心丧气;自强是身处低谷 的坚持,在逆境面前不轻言放弃。翻开课本,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自强不息的真谛是在残忍现实中顽强拼搏,是跌倒后的奋力爬起。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列选文,完成文后6-9题。(16分) 予香 欧阳华丽 ①偷香在裕后街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