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 延时符 说 课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DIRECTORY 目 录 课标 要求 教材 分析 学情 分析 教学 目标 教学 策略 教学 过程 教学 预估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标 要求 通过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的文化遗存,知道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材 分析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2024新教材统编版第一单元第3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分为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远古的传说三个板块。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洽,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情 分析 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 处在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化的关键期,积极活跃,课堂参与度高,对视频、图片、故事等感兴趣。 特别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注意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有热情、有朝气、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的积累和判断是非的基本能力,也有对历史学习方法的强烈求知欲望 学情 分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1.通过良渚、陶寺遗址,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历史解释) 3.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家国情怀) 教学 目标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材料分析 3 情景创设 1 合作探究 1 分析材料 3 教法 学法 启发教学 2 教学 策略 2 自主学习 1 重点: 了解良渚古城、陶寺都城遗址、禅让制。 难点: 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 过程 导入 设计意图:本部分教材文字较多,教师可将其碎片化,逐一与学生分析学习,进而得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等学生活动,了解关于良褚古城的时间、地点、考古发现、意义等问题,形成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教学 过程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增强课堂趣味,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等学生活动,了解关于陶寺古城的时间、地点、考古发现、意义等问题,形成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教学 过程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增强课堂趣味,了解炎帝、黄帝和蚩尤。 教学 过程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使学生直观了解华夏族的形成。同时呈现史料,分析华夏族形成的特点。形成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教学 过程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设计意图:通过尧舜禹等等,认识我国为人类文明起源作出重要贡献,从而认识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