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2027届高一(上)十二月联合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考生先在答题卡上准确工整地填写本人姓名、准考证号;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答题; 3.请在答题卡中题号对应的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损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生生不息。以下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图中文化遗存空间位置标注与其文化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A. ①一龙山文化一其代表器物为黑陶 B②一河姆渡文化一出现原始稻作农业 C. ③一仰韶文化一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D. ④一良渚文化一出土精美的玉器 2. 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度,这一发展轨迹() A. 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 B. 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 C. 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 D. 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加强 3.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社会政局稳定 B. 国家组织有力 C. 农业发展需要 D. 生产工具改进 4. 下图为小明学习“百家争鸣”时制作的思维导图,图中的①~④分别对应不同的学派,两个序号之间是学派间争论的问题。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学派是() A. 儒、墨、道、法 B. 儒、道、法、墨 C. 道、墨、儒、法 D. 墨、道、儒、法 5. 提起“千古一帝”秦始皇,会想到他灭六国一统天下。有人却说他“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如此评价秦始皇,主要是() A. 确立了对后世王朝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B. 实行焚书坑儒政策遭到儒家的激烈批判 C. 废分封实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 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状态完成了统一 6. 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直接导致藩镇割据 C. 有助于加强专制皇权 D. 旨在终结宰相制度 7. 汉和帝十岁即位,窦太后临朝,太后兄窦宪“宠贵日甚”,实际掌握政权。和帝年龄稍长,对窦氏弄权不满,依靠宦官郑众诛除窦氏及其党羽,郑众从此参与政事,史载“中官用权,自众始焉”。出现这一局面是由于() A.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B.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地方豪强势力兴起 8. 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北魏墓志数量少且比较简短,有的墓志只有一句话。但迁都洛阳后,北魏墓志大量增加,且大多形制统一、内容规范,可分为志题、讳、字、乡邑、族出、世次、行治、履历、卒日、寿年、葬日、葬地、铭辞等几部分。该变化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A. 南北文化有较大的差异隔阂 B.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 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D. 有利于推动儒学的复兴 9.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其用典出自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流民南迁。这一历史现象客观上() A. 推动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B. 标志着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 推动了成都成为“天府之国” D. 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繁荣 10. 魏晋南北朝中期的佛像雕塑,除了常见的印度的释迦牟尼、弥勒佛之外,还出现了千佛、三佛、无量寿佛等许多新的雕塑内容,中国龙的形象、中国汉族文化中的许多饰物和器具也出现在了雕像元素中。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