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33822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表格式教学设计

日期:2025-02-05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302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
  • cover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芙蓉楼送辛渐》是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课《古诗三首》的内容。《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大部分学生对古诗只是停留在表层面,并没有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就是作者在被贬江宁,遇到途径此地的好友辛渐,挥笔写下的千古诗作。学生对王昌龄的了解仅限他是一位边塞诗人,对其人生境遇,“冰壶”之志并不了解。因此,课前需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了解王昌龄的生平及相关的诗作。联系一脉之诗,了解一位诗人。 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芙、蓉”等3个生字,会写“芙蓉”“壶”。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结合“玉壶”的典故及王昌龄的生平感受其清正廉洁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理解诗意,感受王昌龄纯洁的内心和正直的品格。 2.通过朗读古诗,拓展诗句,补充资料等方法,想象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的内心。 教学过程设计 (歌曲导入)导入课堂,揭题解题齐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提示停顿节奏,再读:芙蓉楼/送/辛渐。3.谈诗题理解: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1.生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2.请两位学生朗读,全体再齐读。3、节奏韵律之美:请两位学生带着节奏读。齐读。过渡:古代诗中,诗人总是借助景物抒发感情,那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读一读圈画出来。三、品读古诗,体会品质。1、寻找离别物,想象离别景。出示第一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预设:(寒雨 江 楚山)师:一场风雨之后与友人告别,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预设:寒雨师:追问寒雨给你怎样的感受(冷)?这是一场秋冬时冷雨。师:寒雨连江夜入吴,这还是一场怎样的雨,地面的雨水和江面都连在一起了(大雨)可能一下就是整整一夜。此时,王昌龄在江宁任县丞,他的同乡好友辛渐前来看望他,要回洛阳了,王昌龄就一直从江宁送到润州,也就是现在的镇江,在芙蓉楼为他渐别。辛渐由此北上洛阳,他这一送就是 100 多里呀。师问:一场冷风冷雨之后和好友告别是什么心情?预设:悲伤、难过师: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抽两名学生朗读)师:楚山又是哪里的山?预设:生根据注释回答。出示图片:连绵起伏的山,为什么在作者眼里是孤山?预设:不是楚山孤单是诗人内心孤单。师范读: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同学们看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预设:冷雨连夜撒遍吴地江天,天刚亮的时候诗人王昌龄送别自己的友人辛渐,只留下楚山和自己的孤影。师:请学生把画面读出来。小结:在诗人眼中雨是寒的,山是孤的。(板书雨寒山孤)这都是诗人眼中的景物。感悟离别情,品味离别志过渡:送别之际,王昌龄最想说的是什么?(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师:奇怪了,在送别诗中看其他诗人怎样写的?拓展: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是深情 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是激励 高适《别董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劝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不去劝慰不去激励,这是为什么?补充资料:王昌龄才华横溢,曾在朝廷为官,他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40 岁左右因遭到小人诬陷,被贬到千里之外的岭南,岭南在当时是最偏远的地区了,在岭南一呆就是三年,回到长安以后再贬为江宁县丞。此诗也就写于这个时候。而这个县城并没有什么实权,他这一生当中,少说有三次被感到偏远荒僻之地。许多不明缘由的人都对他议论纷纷。师:提问王昌龄一贬再贬,别人都会怎么议论他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