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喜讯到边寨》教案 教材分析: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由郑路、马洪业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创作于1976年12月。作曲家用苗族、彝族音乐的风格,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粉碎“四人帮”这一特大喜讯从北京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时的情景。乐曲由引子、六个具有舞曲风格的乐段(其中,最后一个乐段再现第一个乐段)和尾声构成。 开始的引子是由两只圆号奏出的号召性的音乐,力度强弱的对比好像号角的回声在山谷林间飘逸回荡,仿佛把人们带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居住的茂密丛林之中。乐曲最后以鼓乐齐鸣的宏伟的音响再现了第一乐段的音调,在更加欢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象征着人们满怀信心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乐曲风格统一,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热情奔放的情绪使音乐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合奏,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不同乐段音乐的情绪,学生能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3、比较各主题旋律的速度、力度、音色及情绪的不同,通过声势动作、模仿乐器练习等,让学生简单认识圆号、木鱼、铃鼓、双簧管等演奏乐器及音色。 4、让学生通过多层次的聆听,在听、唱、跳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音乐的快乐,学会欣赏乐曲。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聆听,记忆旋律,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教学难点: 感受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中不同乐段的情绪,并能记住其中的一段旋律。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在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声音,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聆听音乐,描述感觉。 师:你觉得这个声音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师:有同学描述感觉像冲锋号角的声音,那么老师给大家来解密一下演奏这段音乐的乐器,就是———圆号。 【介绍圆号+模仿乐器演奏动作】 师:了解圆号后,接下来让我们模仿吹圆号的动作,再次聆听音乐,你觉得演奏力度有什么变化呢? 生:一开始声音强,第二次声音弱。 二、讲授新课 师:一强一弱的力度就像是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边寨,声音逐渐传向远方。那么是什么声音传到了边寨呢?大家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聆听的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首先我们来观看演奏视频,完整聆听乐曲。 【观看视频】 师:刚刚我们聆听的《北京喜讯到边寨》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师:大家知道“四人帮”是什么吗? 【简单介绍四人帮】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不太了解四人帮,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如果有学生知道,也可以由学生介绍)。 师:刚刚我们聆听了乐曲的前奏,乐曲的开始处由圆号模仿号角奏出了粗犷辽阔的旋律。仿佛北京喜讯的电波,越过千山万水,传遍山寨的千家万户。人们听到喜讯后,你觉得的大家心情是怎样的呢? 首先我们来聆听乐曲的第一主题,这一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这一段音乐热烈、欢快。也仿佛让我们听到喜讯传到边寨,人们载歌载舞的场面。 师:接下来让我们也来载歌载舞吧,感受边寨人民喜悦的心情吧。虽然我们不会边寨的舞蹈,但是老师这里有几个简单的动作,我们跟随音乐一起来学一学吧。 【跟随音乐加入声势动作】 (教师引导———左右脚跺脚一次、拍肩8次 拍手4次,拍手时从胸前到头顶越拍越高) 师:接下来我们来聆听乐曲第二主题,你来听一听这段音乐的力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描述音乐强弱变化。 师:这段音乐有强弱对比,仿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