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https://preview.21cnjy.com/f2/2025/02/07/078e5dbdf6b319861193c21c928c27e8.png)
2025届高三教考衔接(关联教材篇目《琵琶行》)复习专练 语言文字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百年来,不少人视修辞为修饰、偏离甚至是反常,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中外攸同。孔子主张“辞达而已矣”,反对“游言”“巧言”;笛卡尔、洛克和康德则先后对修辞语言提出严厉批评。 反修辞者针对的主要是辞格。他们 A ,疾呼对其实行大幅精简。笔者以为,简为隐喻、转喻和反喻(即比喻、借代和反语)三种的方案相对合理,因为这三种辞格大致对应交流的写说者、语言和听读者三个要素,较有代表性。 辞格不是“语言本身的缺点”,恰恰是要弥补“语言本身的缺点”,这一点在这三个辞格上也显露无遗。例如,隐喻就是新联系的创造。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说,隐喻是“机智的话语”,“只有眼光敏锐之人才能看出相距甚远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来”。隐喻的意象更能有效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转喻能在符号缺失时“救急”。如手机作为一种新的通信工具刚出现时,华语各地普遍使用“大哥大”一名,这是由“人”到“物”之转。反喻则增加了语言理解的张力,可以中和语言的非褒即贬的极化倾向。可见,隐喻反映了说话人的认知创新, B ,反喻是照顾听话人主观感受的表达创新。 文中第三段说“隐喻就是新联系的创造”,请据此分析白居易《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两句的修辞效果。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言古诗在唐代一开始就是走的歌行的路子,文辞精丽,音调和谐,对仗工整,抒情宛转,显示出乐府民歌的底色和诗体律化倾向的结合,“初唐四杰”引进六朝辞赋的表现手法,于排比铺张之中,见宛曲流动之致:刘希夷,张若虚淘洗铅华,抒述细腻,用清空流动的笔触来表达深沉开阔的意境。在此基础上,高适、李颀、王维、崔颢诸家增强骨力恢张气势,配合以整饬的章法和鲜明的节奏,便形成了典型的盛唐歌行。这种歌行体是一种受律化影响的古诗,往往四句构成一小节,每节一韵,通篇平仄韵互转,各节内部两联又常以散句领起,骈偶作结,句间字音安排多符合律体的声律原则,延及元、白,在饬炼的声韵结构中稍加变动,参以错落的章法韵调,化凝重为流走,便于委婉叙说故事,曲折表现人情。 与此同时,盛唐诗坛的李白、岑参等人,却着重吸取楚辞以至鲍照歌行的参差的句式和跳脱的气势,化整为散,破偶为奇,以恣纵的笔意写激荡的感情。其中尤以李白最富创造性,其《蜀道难》《远别离》《梦游天姥吟留别》诸章,在七言的基调上大量采用杂言,借助长短句型的交错综合与转韵、平仄、双声、叠韵、叠字等音响的作用,来传达情感的起伏跌宕和意境的转接变换。 另外,唐人古诗中尚有乐府一体,也以七言居多。乐府本是古体诗中特殊的一类,以合乐歌唱、白描叙事为其特色。魏晋以后的文人乐府,已逐渐由叙事转向抒情。至唐代,旧乐失传,乐府诗的写作或借旧题以写新意,或立新题以纪新事,完全不受乐府古题的限制。大体上,杜甫以前的阶段,旧题新词为多,杜甫始着力创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恢复和发展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元、白、张、王更是发扬光大,他们的乐府取材于病态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类于今天的报告文学或政治杂感。 文中说,白居易等人的乐府“取材于病态社会的各个方面”,你认为《琵琶行》集中反应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病态表现?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凝结了传统文化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国诗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其传承源远流长,沉淀在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心间。 2016年,央视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甫一播出,就吸引了许多人观看,此后七年,每一季《中国诗词大会》推出,都会受到观众的热捧。那么,这个节目是如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