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 程 导 入 同学们,我们班将举行一场辩论赛,正方观点是“读书不求甚解可取”,反方观点是“读书不求甚解不可取”。我们班新来的马南邨同学由于转学手续还没办妥,来不及到班参加此次辩论赛,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来表达他的立场和观点。我们一起来看看。 读 书 不 甚 求 解 短文两篇之 马 南 邨 九下第四单元《短文两篇》 培养“好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 叁 贰 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把握主要内容,分析其写作方式上的异同。 学 习 目 标 壹 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并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作 者 简 介 60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 马南邨(1912—1966),福建闽侯人 原名邓拓,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主要著作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不求甚解》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 整 感 体 知 任务一 整 体 感 知 01 题解:“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出处】 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功夫,属褒义。 【原意】 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今意】 02 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 摆出错误观点,树立批驳的靶子。 整 体 感 知 第二部分(2-8) 摆事实、讲道理,具体阐述“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第三部分(9) 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主张。 03 本文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整 体 感 知 批驳的观点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树靶子 作者的观点 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04 作者是怎样反驳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以“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引出处 道理论证 整 体 感 知 精 品 读 析 任务二 精 读 品 析 读第2-4段,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是怎样的?并概括归纳“不求甚解”的含义。 01 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读书态度 虚心,别骄傲自负 释新义 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读书方法 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精 读 品 析 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有何作用? 02 为了证明“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同时支撑中心论点。 (正) 第五段:写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读书。 举例论证 证明本段的分论点“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同时支撑中心论点。 (反) 第六段:写诸葛亮读书。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精 读 品 析 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有何作用? 02 论证分论点“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进而支撑中心论点。 印证“不求甚解”,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道理论证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精 读 品 析 根据文章第⑤段,谈谈什么是“死读”?什么是“活读”? 03 “死读” 是指读书时死抠一字一句,不顾作品的精神实质,不能从整体上理解大意。 “活读” 是指灵活地、融会贯通地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 这句话再次阐明了“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才是正确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精 读 品 析 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04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精 读 品 析 作者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