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绝密★启用前 小高考 2024—2025学年(上)高三第二次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百年考古揭示,中华大地各区域在公元前3300年前后陆续进入文明的门槛,至公元前2000年前后,考古发现的众多早期王权国家和区域文明大体同时衰落,只有在黄河中游,以洛阳盆地为中心,夏王朝形成并壮大。此后的3000余年里,以郑州-洛阳为中心的嵩山河洛地区,长期作为正统王朝都城所在地。 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晚期,中原腹地出现仰韶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高峰。持续进行的考古发现证明,这一区域环壕聚落普遍流行并且规模明显扩大。巩义双槐树遗址中心区是由半围墙和壕沟圈护的多排大型房址组成的类似宫城的“宫殿”区,有深厚夯土精心筑成的大型活动广场,呈“前朝后寝”的布局。同一时期,东方的大汶口文化西进,南方的屈家岭文化北上,推动了社会组织结构的复杂化和早期文明的形成。 公元前2800年以来,龙山文化形成城池林立的文化景观。中原腹地以夯土围垣为重心的中小型城邑广泛兴建,如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寨等,反映了区域社会整合的步伐在逐渐加快。公元前2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形成襄汾陶寺、神木石峁等超大型都邑,代表着区域聚落形态的新突破、区域社会组织的新模式。 中原腹地处于“天下之中”的区位,重农固本、兼利四方的发展模式,成为合理、有利的历史选择。经过长期的政治实践和探索,到公元前1800年前后,中原腹地形成以偃师二里头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呈现出路网和围垣界隔的多宫格布局,10万平方米左右的宫城是都邑的重心,东、西两组中轴线布局的四合院式宫殿宗庙建筑成为后世宫室制度的先声,专门的手工业作坊区开后世官营手工业的先河,诞生了铜玉礼器为代表的器用制度。二里头的面积虽然没有超过此前龙山时代的最大都邑,但出现了新的空间秩序和价值秩序,其体现的王都规制和器用制度等国家礼制更加成熟,都邑成为当时中华大地上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内涵丰富的城市。 夏商王朝形成了国家治理方式、王都营造理念、地方统辖策略以及宫室制度、器用制度、墓葬制度等礼仪制度。“夏礼”“殷礼”“周礼”一脉相承,是黄河文化的精髓,“礼仪之邦”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质。 (摘编自侯卫东《黄河文化见证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 材料二: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奋斗精神。水脉与文脉相连,加强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黄河文化凝结着百折不挠、坚忍勇毅的奋斗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漫长的岁月中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民族品格。同时,黄河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多淤、善决、频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面对黄河的多变,中华儿女以改天换地的勇气和智慧治理黄河、保卫家园。正是在一次次战胜灾害和苦难的过程中,中华民族锻造了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形成了黄河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