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微专题25 溶解度与溶解度的应用 溶解度的概念 例1 研究物质的溶解对于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下表是碳酸钠的部分溶解度数据。 (1)由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属于_____(填“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物质。 (2)由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_____。 (3)小东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若使烧杯③中的溶液达到饱和,至少需再加入____g碳酸钠;升温至60 ℃时,烧杯④中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 易溶 温度/℃ 20 30 40 50 60 80 100 溶解度/g 21.8 39.7 48.8 47.3 46.4 45.1 44.7 先增大后减小 1.8 有晶体析出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一般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克(符号为g)。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 g溶剂;③达到饱和状态;④溶质质量。在未注明溶剂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跟踪训练1-1 有一杯t ℃时的硝酸钾溶液,在该溶液中加入27克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有11克没有溶解。若将原溶液加热蒸发掉40克水再冷却至原温度,溶液恰好达到饱和,则t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A.50克 B.28克 C.36克 D.40克 D 跟踪训练1-2 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所示部分溶液中概念的相互联系,请回答: (1)图中“?”是指_____。 (2)20 ℃时,将5克食盐固体放入盛有2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克。(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溶剂 25 跟踪训练1-3 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 (1)20 ℃时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_____。 (2)将20 ℃时34 g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干,得到____g固体氯化钠。 9∶25∶34 9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例2 400克50 ℃的饱和石灰水平均分成两份,将一份降温至20 ℃;另一份加入生石灰0.5克,温度仍保持50 ℃。在这两种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相同 B.都会变浑浊 C.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D.溶质的溶解度相同 C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①溶质种类,②溶剂种类,③温度。 a.绝大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如硝酸钾、硝酸铵; b.少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如氯化钠(食盐); c.极少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熟石灰)。 跟踪训练2-1 下表是硫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温度的升高,硫酸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B.20 ℃时,100克硫酸钠饱和溶液中含硫酸钠19.5 g C.40 ℃时,硫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8.8% D.将50 ℃的硫酸钠饱和溶液升温至80 ℃,会有晶体析出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 4.9 9.1 19.5 40.8 48.8 46.2 45.3 44.3 43.7 D 跟踪训练2-2 氢氧化钙(俗名熟石灰)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性是微溶 B.20 ℃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为0.16 g C.40 ℃时,降低氢氧化钙饱和溶液温度会析出溶质 D.60 ℃时,向50 g水中加入0.05 g氢氧化钙充分搅拌,固体完全溶解 C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0.18 0.16 0.14 0.11 0.09 跟踪训练2-3 如表是氯化钠(NaCl)和硝酸钾(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问题。 (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_____。 (2)60 ℃时,按图示操作: A中溶液是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C中溶液的总质量是_____克。 (3)50 ℃时,将氯化钠饱和溶液100克,加热蒸发10克水后,再恢复到50 ℃,剩余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 硝酸钾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克 NaCl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