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清平乐 (部编)六年级 下 谈话导入 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古代诗人最爱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很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 作者介绍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散文———《书幽芳亭》《答洪驹父书》《赠高子勉》 诗歌———《清明》《题郑防画夹》《牧童诗》 词———《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清平乐·春归何处》《念奴娇·断虹霁雨》《虞美人·宜州见梅作》《西江月·老夫既戒酒不饮》 书法———《松风阁诗帖》《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徽宗崇宁二年(1103),党祸已起,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有诗题为《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诸,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这“十二月”是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此词的内容是“惜春”,而实际是影射时局。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初读课文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唤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黄鹂: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 初读课文 百啭:形容黄鹂婉转的鸣声。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初读课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婉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初读课文 感悟赏析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 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2.“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因而想要寻找她的踪迹。然而春天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句“寂寞无行路”,写尽惜春、伤春之情。 感悟赏析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此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 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感悟赏析 4.赏析上片“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处,唤取归来同住。” 上片开首两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以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责疑,春天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连个踪影也没有,一个“归”字,一个“无行路”,就把春天拟人化了。“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两句,转而询问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要让他把“春天”给叫喊回来。这是一种设想,是有意用曲笔来渲染惜春的程度。使词情跌宕起伏,变化多端。 感悟赏析 5.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