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部编)六年级 下 谈话导入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谈话导入 卜算子: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 、蝶恋花、菩萨蛮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在这首词中“卜算子”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的题目。 之:往,去。 鲍浩然:生平不详,词人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初读感知 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现属江苏南通如皋)人,宋代词人,与高邮的秦观并称二观。宋仁宗时中进士,宋神宗时官至翰林学士。其词构思新颖,用语佻巧,不落俗套。 主要作品: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临江仙·离杯》 《高阳台》等。 初读感知 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衷心祝福好友,望好友能与春光同住。 初读感知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初读感知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初读感知 欲:想,想要。 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的地方。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才始:方才。 初读感知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初读感知 感悟体会 (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这样美的画面使你想到哪些写景的成语?作者又是用什么修辞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图的? 层峦叠嶂、山清水秀 比喻 把清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碧绿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 感悟体会 3.你怎么理解“聚”这个字? 水是眼波,也就是说眼中的泪水如波,横在眼里而没有流出,说明作者为将行的朋友着想,在尽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也不使之滴落而增加友人的伤感。山是眉峰,而此刻眉峰郁结着不少离愁别恨。一个“聚”字,用的十分有力,将作者胸中的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实际上是写作者对友人归途的远眺,作者的视线与友人归途的山水相连,目送着将要远行的友人。通过形象的比拟,传达出自己惜别的深情。 感悟体会 (二)“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眉眼盈盈处”这句怎样理解?这是什么地方?这句话说明鲍浩然的家乡美在何处? 浙东———鲍浩然的家乡。 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山清水秀,秀丽如画,这样一幅美景怎能不令人心神愉悦! 感悟体会 2.读这两句,思考:这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用问句提起友人行踪,侧面写送别,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是:“眉眼盈盈处”,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 感悟体会 (三)“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面对好友的离去诗人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呢? 难过、不舍。 感悟体会 2.难道作者就没有一丝不舍之情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送走了春天,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送走了春天紧接着又送走了朋友,你想想此时作者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 我们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这美丽的春天啊,但是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离的。 送 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