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蚕长大了》教学设计 课题名 蚕长大了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掌握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文字和画图的方法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 会借助尺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幼蚕的生长变化。 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理解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 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 认识蚕的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其对应功能。 教学难点 能用文字和画图的方法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 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棉签、放大镜、尺子; 学生准备:蚕的饲养盒、桑叶、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提问:刚出生的蚁蚕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根据课前观察回答。 教师小结:蚁蚕一般黑黑的、小小的、外形很像蚂蚁等。 2.教师追问: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又是什么样呢? 学生结合观察结果回答或预测。 教师谈话: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探究一下蚕的幼虫的特点吧! 【设计意图】 结合蚕的成长变化阶段,引导学生观察蚁蚕和幼蚕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再次观察和认识蚕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二、探索新知 (一)观察蚕房中蚕的生活 1.教师借蚕的口吻抛出观察重点:我的家里有什么变化? 2.教师布置观察准备和观察方法。 观察准备:蚕、蚕盒、放大镜。 观察方法: 从蚁蚕孵出开始,观察蚕宝宝的吃食、 排便和活动等情况,了解蚕的生活和它们的“家”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3.教师提醒注意事项:不要用手触摸蚕,因为它们非常柔弱。 4.教师提问:怎样知道我还活着? 学生思考后动手尝试并回答。 教师小结:蚕会爬来爬去(运动)、吃桑叶(进食)、排便,这说明它还活着。 5.教师提问:这一次看到的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回答。 教师小结:身子大了一些、变白了、蚕房里的丝更多了等。 6.教师出示两张蚕的身体状态的照片,并提问:你能分辨图中的蚕处于什么状态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教师小结:蚕的幼虫在成长过程中会伴随休眠和蜕皮的状态。 7.学生观看视频《蚕宝宝蜕皮》,直观地了解蚕蜕皮的状态。 8.教师科普蚕的蜕皮和休眠状态。 (二)探究蚕幼虫的身体结构和特征 1.教师展示蚕的幼虫的身体照片,并提问:数一数蚕的幼虫的身体有几节?都有什么部位呢? 学生观察蚕的幼虫图片并尝试回答。 教师结合图片讲解:蚕的幼虫身体主要分成三大部分:头部、胸部和腹部。头部有个重要器官是口,胸部有3对胸足,腹部有4对腹足,尾部有1对尾足,身体周围有许多气门。 2.教师布置任务:给幼蚕喂食桑叶,观察它如何吃桑叶。 学生操作并观察幼蚕如何吃桑叶。 教师点拨讲解:蚕的口器属于咀嚼式口器,非常适于咀嚼桑叶。进食时,蚕用胸足协助口器把持桑叶,由上到下进食桑叶,在桑叶上会留下弧形的痕迹。 3.教师继续布置任务:将蚕放在树枝或玻璃片上,观察它的运动方式。 学生观察后,用自己的话描述幼蚕的运动方式。 4.教师继续布置任务:用棉签轻轻触碰蚕的身体,观察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蚕对棉签的反应。 5.学生观察视频《幼蚕的身体结构》。 6.教师提问:经过刚才的探究,说说这些部位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结合刚才的探究发现并说说各部位的作用。 教师小结:口用于取食,胸足用于把持桑叶,气门用于呼吸,腹足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