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怀着现实关切,创造性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学作品。 他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yì)业。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认识鲁迅 周晔(1926—1984),浙江绍兴人,鲁迅先生的侄女,鲁迅三弟周建人的女儿。主要作品有《鲁迅故家的败落》、《伯父的最后岁月———鲁迅在上海(1927—1936)》等。 走进作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于194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作背景是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周晔为怀念鲁迅所写 。周晔作为鲁迅的亲侄女,从小亲身感受到了鲁迅的关心和爱护,亲眼见证了鲁迅无微不至地关心劳苦大众,热爱劳动人民,勇敢地与反动势力作斗争。这些经历深深感动了周晔,在她长大后经常怀念鲁迅,因此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她情难自抑地写下了这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 这篇散文通过回忆鲁迅的几件事,反映了他读书一丝不苟、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性格特征,赞扬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 创作背景 任务一:读读下面的词语,把音读正确。 殡仪馆 囫囵吞枣 敷上 追悼 小约翰 逝世 吊唁 镊子 女佣 硼酸水 正月 bìn dào yàn zhēng hú lún hàn niè péng fū shì yōng “殡仪馆”的“殡”不读“bīn” “吊唁”的“唁”不读“yán” "正月“的”正“不读”zhèng“ "敷上"的”敷“不读”fú“ 任务二:自由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你能试着为每一个部分做一个小标题吗? 六个部分 梳理 任务三: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倒序 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儿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吊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 吊唁者通常会携带花圈、花篮或挽联等物品,以表达哀悼和慰问之情。 吊唁 梳理问题 1 为何伯父去世会有这么多人来吊唁? 2 为何车夫脚上不穿鞋? 3 为何伯父都这么大人了,走路还要碰壁呢? 1 为何伯父去世会有这么多人来吊唁? 2 为何车夫脚上不穿鞋? 解决问题 3 为何伯父都这么大人了,走路还要碰壁呢? 因为伯父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深受人们爱戴。 因为当时社会黑暗,百姓过着穷苦的生活。 因为这里是暗指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 任务四:大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