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格的小公民》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通常处于11-12岁,正处于小学向初中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都在快速发展,这一阶段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小公民的意识和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认知发展 六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逐渐占主导地位,但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他们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概念和观点,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社会概念,如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难度。例如,在学习数学中的比例问题时,虽然能够通过具体的题目进行计算,但对于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经济领域的比例关系,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在面对社会现象时,他们开始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但分析能力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二)情感发展 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有了更多的思考。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同时也更加关注社会舆论和他人的评价。在这个阶段,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渐丰富,对正义、公平等概念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但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境时,可能会出现情感上的困惑和冲突。例如,当看到不公平的现象时,可能会感到愤怒,但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和处理这种情绪。 (三)社会性发展 六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开始注重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也更加关注家庭和社会对自己的期望。他们在集体活动中逐渐学会合作和竞争,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与同学发生矛盾、难以融入集体等。此外,学生开始对社会规则和法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例如,在学校中,可能会为了赶时间而不遵守课间秩序。 基于以上学情,设计本次心理健康课程,旨在帮助六年级学生全面理解合格小公民的内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规则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适应社会生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清晰阐述合格小公民的基本标准,包括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内容。 2. 学会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识别合格与不合格的公民行为,并能运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 3. 掌握一些基本的沟通技巧和合作方法,以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履行公民义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模拟实践和互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成为合格小公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学生愿意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深入理解合格小公民的内涵和标准,明确合格小公民应具备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 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将这些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二)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将合格小公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公民义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社会情境和各种诱惑时,能够坚守道德底线,做出符合合格小公民标准的正确选择。 四、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行为是否符合合格小公民的标准,通过讨论和思考,加深学生对合格小公民行为准则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话题,如“在校园中如何做合格小公民”“面对社会不良现象,我们该怎么做”等,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促进学生之间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