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75814

触目伤怀,黍离之悲—选择性必修下册4.2《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

日期:2025-02-1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5次 大小:171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触目伤怀,黍离,之悲,选择性,必修,下册
  • cover
触目伤怀,黍离之悲— 选择性必修下册4.2《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通过诵读和鉴赏,体会黍离之悲。 思维发展:理解对比等各种写作手法。 文化传承:感悟作者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对比等各种写作手法,体会黍离之悲,感悟作者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在你的印象中,扬州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在杜牧的印象里,扬州是这样的: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从中我们看到了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的扬州。那么,在姜夔眼中又是怎样的扬州呢?我们一起在《扬州慢》中寻找答案。 二、感知初读,诗韵吟咏 朗读这首词,感受它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体会词中作者抒发的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指导。 3.学生齐读,鼓励学生读出情感。 4.思考:这首词中哪个词最能表现扬州城的状态 为什么? 参考示例:空,“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桥边红药”都能体现出城“空”。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眼前的萧条景象,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追忆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沉痛之情。 5.出示【写作背景】 淳熙三年的冬至日,21岁姜夔经过扬州,目睹城里萧条荒凉的景况,怀想它原有的繁荣华美气象,故国残破的悲思油然而生,就写下了这首《扬州慢》来抒怀寄意。 扬州自隋开运河后即成南北运输要道,富商大贾云集其内,歌楼舞榭林立其间。本词是作者21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三、情感诵读,赏析诗句 再次有感情诵读文本,说说这首词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词或者哪一句?为什么?(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文本,置身诗境,感受词的意境美,畅所欲言,教师指导补充) 参考示例: 词语 (1)“空城”:破败荒凉。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2)“重到须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句子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用典、对比。这是写进城后的所见所想。唐代诗人杜牧用“春风十里扬州路”象征昔日的繁华,而今日却变成“荠麦青青”,如此萧条冷落。上下两句,今昔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