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文学性的笔法。 3.关注自己的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文学性的笔法。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情境渲染 新课导入 1.作者简介 毕淑敏,生在新疆,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职。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成专职作家。1987年发表处女作小说《昆仑殇》。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短篇小说集《白杨木鼻子》,散文随笔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婚姻鞋》等。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 2.情境设置 今天,毕淑敏女士接到一位病人:小轩是一位物质生活十分优渥的人,但是他觉得生活没意思极了,而且他还十分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整天精神悲戚压抑,郁郁寡欢。毕淑敏特来请你们帮帮这个人。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积累四字词语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比喻悲惨凄凉的境遇。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活动一:朗读课文,梳理内容,探究“三间小屋”的内涵 文章的题目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是怎样的三间小屋呢?小屋里是什么样子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勾画关键信息,完成下面的表格。 盛放内容 理想状态 如何实现 理由 第一间小屋 第二间小屋 第三间小屋 小结:对第一间小屋的描述 “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三、精读课文,朗读品味 活动二: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散文笔法 深刻的思想要靠灵动的语言传达,有人评价毕淑敏的语言“炉火纯青,自成一家,似有一种贵族气息,表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范”,请同学们任选一间小屋的片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勾画圈点, 自作批注。 示例: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 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 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 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 应,铮铮作响。 批注: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的 一生比作“古老乐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爱和 恨都会在小屋中留下历史的印记,给人以深刻 的印象。 小结:通过朗读和批注,我们了解作者既表达了自己对精神世界观点,又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和抒情。所以我们能感受到,文章既有议论文的明确的观点,又有散文化的语言,所以这叫议论性散文,或哲理散文。 活动三:联系实际,思考自己的精神世界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精神的小屋,你会怎样布置它们呢?思考自己的精神小屋,分享各自的思考。 教师示例:对于精神世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例如,王国维的“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