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https://preview.21cnjy.com/f2/2025/02/4d/4d6c5b2bd5824c3c8d86fc6d721bb1ff.png)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训练:“可能”和“不可能”导写及范文赏析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朝李汝珍的《镜花缘》曾这样描绘“飞车”的场景:“只见那些铜轮……好像风车一般,个个旋转起来。转眼间离地数尺,直朝上升,约有十余丈高,直向西方去了。” 2025年1月初,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中国小鹏汇天的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首次国际亮相便成为焦点,计划明年开始交付。 知识就是这样奇妙,它让不可能正变成可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由两则材料和一个启示性的话语构成。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完成写作任务。 一是审材料。第一则材料是清朝李汝珍的《镜花缘》当中的一段对“飞车”的描绘,这段描述生动地展现了“飞车”在空中自由飞翔的壮观景象,对“飞车”的场景描绘充满了奇幻色彩,展现了古人对未来交通工具的想象。这种描绘基本具备了当今无人飞行器的雏形。第二则材料阐述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亮相,古人的想象在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虽然《镜花缘》中的描述极具想象力,在当时的条件下觉得“不可能”,但在知识的加力下,随着实际科技和工程技术的突破,“飞车”已然变成“可能”的现代飞行汽车。 两则材料的最后有一句颇具启示性的话———知识就是这样奇妙,它让不可能正变成可能。这句话给我们很多启示:1.沟联两个材料的共性是“知识”。2.关键词还有“不可能”“可能”。这两点之间构成一条逻辑链,那就是:正是因为有知识,才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就体现了知识的吸引力,知识的力量。我们可以提炼出这三个关键词:“知识”“不可能”“可能”。 二是审任务。“以上材料”“认识和思考”要求考生行文需要紧扣材料,观点应该从材料中来。“你”认识的基本点是:知识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知识的力量,知识的魅力等。当然也可以透过当下看未来,透过发展看弊端,让文章走向深入。无论你的认识和思考是什么,一定要阐明关系,文章的重点在于阐释“知识”如何让“不可能”变成“可能”。在阐释这个“如何做”当中,如何合理地写出方法才是构思的关键。写作时可以从小处入手,体现大的方向,从我们自身入手,结合时代的特征,如何做才能真正让知识变成生产力,让知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让文章更具现实针对性。 三是审要求。“选准角度”就告诉我们角度可能有多个,考生一定要选一个有话可说的点来构建文章。“明确文体”就告诉我们文体不限,但你写作的时候要注意记叙文重在叙述,不展开过多议论,议论文重在阐述观点,不要展开叙述避免“四不像”文章。这个考题写议论文可能更好操作。 综上所述,较好的立意有:①知识架起想象与现实的桥梁;②以“知”做助推器,以“识”筑防护堤;③知识赋能想象,星辰触手可及;④知识赋能创新,让一切皆有可能;⑤知识赋能创新,突破发展上限;⑥知识是“可能”的高效催化剂。 【考场优作1】 知识架起想象与现实的桥梁 清朝,李汝珍《镜花缘》中的“飞车”旋铜轮而起,飞入遐想的天空;今朝,小鹏汇天的“陆地航母”在国际首秀,驶入现实的世界。昔日“不可能”的狂想转变为了今日“可能”的现实,而架起这狂想与现实的间桥梁的便正是知识。知识是狂想的依据,知识是现实的指南。 认识世界,知识是狂想的凭借。正如当年明月所言,任何一种力量都不会强过知识。原因就在于唯有知识能引领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而知识本身也成为了人们无止息狂想的源头活水。《海底两万里》中,凡尔纳从彼时方兴未艾的电学中汲取灵感,大胆构想尼摩船长的鹦鹉螺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