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 学 设 计 课题 第五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程标准 1.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2.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共有三个子目,分别是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三部分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讲生产力发展及其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变化,后两者主要讲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变化对政治局面的两个突出影响:一方面是王室衰微,另一方面是诸侯争霸。运用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能科学地阐释和理解这一现象。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发展,首先体现在铁犁牛耕出现这一技术革新上,这是人类在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工具时代———铁器时代。这种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使得在原来公田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为了多征赋税,增加国家财富,国君不得不进行改革,向私田征税,从而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和土地的私有权。在生产力引起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变化的经济基础上,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随之变化。一是分封制的瓦解,不仅周天子无法控制天下土地,实行分封,一些诸侯国对于新夺取的土地也不实行分封,而是设置由中央派官管理的郡和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春秋五霸由此出现。在争霸的过程中,诸侯国不断被兼并,同时同周边的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交往和争斗,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这个时期的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台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制造意境,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出土的铁器、牛耕文物图片等以及相关文献的分析,培养证据意识(史料实证) 2.通过对西周分封制和春秋分封制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史料实证) 3.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变化,知道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的生产力变革对政治制度的决定性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4.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分析,客观认识争霸战争的影响。(家国情怀、历史解释) 教学重难点 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变化,知道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的生产力变革对政治制度的决定性影响。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出示《春秋战国那些事儿》 <设问>同学们知道我们接下来要学习哪一个时间段的历史了吧? 没错,接下来我们将学习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我们先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念一下。 <过渡>那么,在学习春秋时期这段历史之前,我们要先来梳理一下时间线。上回我们学习了夏商西周以及西周衰亡的历史,那么西周是怎样衰亡的呢?刚刚我们看到视频中是不是也有提到。西周的最后两个王在位时,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至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哪个族给灭啦?生答:犬戎族。自此,西周灭亡。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开启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设问>东周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春秋和战国时期。东周前期为春秋,后期为战国。那有没有同学知道为什么这个时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呢? <过渡>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各方面变化迭起,社会动荡不安。如此动荡的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