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怀疑与学问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明确其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2.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3.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4.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培养敢于质疑的精神。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明确其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2.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培养敢于质疑的精神。 【学习难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2.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学过一则寓言故事,叫《穿井得一人》。一起来读一读吧。 预设:从前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水井,经常有一个人在外面专管供水的事儿。后来他家里打了一口水井,他便高兴地对别人说:“我家里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到了他的话,就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国君派人去问情况,丁家的人回答说:“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呀。” 追问:故事中,为什么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呢?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传播这件事的人,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辨真伪,以讹传讹,最终闹出了笑话。 师:如果第一个听到这句话的人能提出疑问,弄清事情的真相,也许就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了。其实,不仅生活中是这样,做学问更应如此,只有心存疑问、勇于提问,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去探索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熟悉的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与现实的关联,从而对本文作者提出的观点产生兴趣,明白质疑、思考的重要性。 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一)作者简介 教师:同学们,关于这篇课文的作者顾颉刚,你对他了解多少呢,谁能来介绍一下他? 预设:(学生简要介绍) 明确: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著述颇丰,“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与“怀疑”相伴,并终使他成为一代史学大师。 (二)明确字词 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列字词读音,要求学生读准下列红色的字词读音。 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指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设计意图】扫清阅读障碍,积累文学知识,有利于学生之后的理解与学习。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议论文三要素是哪些吗? 预设:论点、论据、论证。 教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一)读标题,辨析关系 教师:本文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 预设:不是,本文的标题只是论题,即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 (二)寻找中心论点 教师:既然标题不是中心论点,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预设:“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教师:文章开头引用的两句话(即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并朗读) 预设:“学者先要会疑”的意思是做学问的人首先要学会怀疑。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