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82324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2.2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4-07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8次 大小:491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
  • cover
地形图的判读 【课程标准及设计理念】 (一)课程标准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认识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了山体模型的制作活动,等高线绘制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 【教学内容分析】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它是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图的三要素后认知地形图,等高线是标识地形图的主要方法,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该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故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学生才能进一步理解地图知识,提高应用地图的能力。所以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尚浅,抽象立体概念思维能力不强,要做到“胸中有图”比较困难,但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充满好奇心,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因此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学生分组活动用自制山体模型绘出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获取新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学会阅读地图,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的陡缓。 2.通过学习,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3.通过学习,学生能利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的陡缓。 初步掌握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等高线的分布特点,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每组4人,每组准备橡皮泥,小刀,尺子,白纸,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创设情境(爬山,展示图片): 二、多维互动,学习新课: 授课流程如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及教学预设 激趣导课 同学们有爬山的经历吗?(展示比赛爬泰山图片)设疑:见展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新课,引出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教学。 学习新课自主合作学习观察思考操作演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知识迁移畅谈收获课堂总结 学生活动 分组解惑释疑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比较得到准确的概念,通过想象,又可把概念迁移到剖面图上。(教学预设):教师点拨,给予发展性评价。同组同学可以补充学习成果。 活动一: 自主学习课本31页第1、2段及图2-2-1,分组完成以下问题:1、什么是海拔、相对高度?2、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3、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4、比较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异同点。 学生汇报本组学习成果,教师用演示正确结论。 活动二:图片展示,观察五种地形类型形态,比较异同。小组合作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动画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学生模拟绘出。小组讨论总结等高线的特征。展示总结内容。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五种地形类型图,比较异同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将立体地形图转化为平面等高线地形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 。(教学预设):1.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是参与者,适时点拨,给予发展性评价。2.小组总结时,教师注意发展性评价,同组同学可以补充。 读图分析 分组探究 (设计意图):1.将山体景观图各部位和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对比,转化为平面等高线地形图,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