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课标解读 核心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6.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 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习内容与要求: 5.6生态系统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 ⑤举例说出常见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条件。 ⑥说出常见动物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6.1植物能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①知道植物可以利用阳光、空气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6.2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②知道动物以其他生物为食,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物而获得能量。 7.1生物能适应其生存环境 ①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单元的学习是进一步研究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 研究自然界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本单元教学经历从个体研究到发现联系再到形 成系统意识的学习过程。认识到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每一种生物的变化都会直接 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及非生物。通过探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初步建立“大自 然”观。 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或利用真实情境,在科学观察中获得直接经验,认识生态系统的概念。 2.在科学调查中体验合作学习,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认识生物与 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3.开展科学调查活动,搜集植物、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资料,理解植物、动物与环境的相互 作用相互协调。 4.设计实验探究种子发芽、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 5.查找资料,认识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 主要学习活动 1.观察 2.对比实验 3.分析 4.查阅资料 第1课时 种子发芽实验 课型 实验探究课 课时 1 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下学期已经有种植凤仙花的经验,对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有所了解,但 是还没有对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研究。哪些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哪些是种子发芽的非必 要条件,大多数学生还存在疑惑。五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动手操作技能,能进行观 察、记录、简单实验等,并具有理性思维,能从科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能够认识到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科学思维 *感受对比实验对变量控制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能够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己设计实验计划,对种子发芽的条件进行探究。 态度责任 *养成对科学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科学地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难点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设置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土壤、2支滴管、一些水、实验记录单、多粒绿豆种子、培养皿(玻璃皿)、纸巾、标 签纸。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 设计意图 一、聚焦 (5分钟) 1.用课件展示凤仙花、花生、向日葵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的生命 是从什么开始的 (预设:种子) 2.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提问:植物的种子在 任何条件下都能发芽吗 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提示:阳光、空气、营养、土壤、水分、温度等) 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摘要板书。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举 例的同时说出理由。 4.用课件展示一颗绿豆种子,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颗完 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条件是不是都 需要呢 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呢 5.学生思考发言。 6.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 测了。(板书课题:种子发芽实验) 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每 个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 验,他们对种子发芽条件 的猜测也会有所不同。 从种子发芽具体到绿豆 种子发芽更有针对性。 同时,引导学生猜测讨 论,激发学生用实验进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