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8642

第10课 组歌《浪之歌》《雨之歌》二 课件(共37张PPT)

日期:2025-05-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37836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课件,37张
  • cover
课件37张PPT。纪伯伦10 ﹡组歌 浪之歌 雨之歌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对人生思考的写法。 3.学习作者的爱国热情,培养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感情。纪伯伦,黎巴嫩诗人、画家。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作家作品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二十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群山秀美风光赋与他艺术的灵感。 十二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八九八年,十五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 1902年返美后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剪裁缝衣的妹妹相依为命。 一九0八年,他得到友人资助赴巴黎学画,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一九一一年他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四十八岁英年早逝。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纪伯伦生活时代的黎巴嫩,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他激进的思想和当时的政治相悖。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浪之歌》便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背景炽热( ) 祷词( ) 执拗( ) 俊俏( ) 衷情( ) 馈赠( ) 憔悴( ) 真谛( ) 天穹( ) 璀璨( ) 镶嵌( ) 翱翔( ) 长吁短叹( ) 千山万壑( )chìdǎoniùqiàozhōnɡkuìcuìdìqiónɡcuǐcànxiānɡ qiànáoxūhè读准字音解释词语执拗: 憔悴: 馈赠: 真谛: 璀璨: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赠送(礼品)。真实的意义或道理。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 酷肖: 海誓山盟: 长吁短叹: 盛气凌人: 纹丝不动: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酷似。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傲慢的气势逼人。一点儿也不动。学习《浪之歌》纪伯伦学习散文诗的方法: 有感情地读课文。 品读悟出诗中形象。 结合背景,把握作者感情。 探究语言及写法。 美读要求 1、朗读中感知诗歌的形象。 2、朗读中体味情感,注意流畅(节奏、停顿、快慢等)。 3、朗读中重在进入情境,体会抒情性。自由美读课文默读思考、合作探究思考: ———浪”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  他们分别唱出了怎样的歌?我读到了 的浪浪唱出了 的歌热情洋溢 一往情深 无比忠诚 多情浪漫 温柔善良 痴情 缠绵任性 的浪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讨论:海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在这首散文诗里,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