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87343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日期:2025-05-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998617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cover
(课件网)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了解与《孟子》这本书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理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学习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 品读经典,照亮人生之路。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深入领会了《论语》的深刻教诲,并理解了《大学之道》中的三纲八目。今天,我们将继续探索儒家经典《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走进孟子的思想世界,领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感受其仁爱之心与仁政之道。 课堂 导入 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代表作品:《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 “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暴 其民甚,则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 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因而他强调发展农业,体恤 民众,关注民生。 主要 思想 社会政治观点方面: 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 价值观方面: 主要 思想 主张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 礼、智四种品德。人们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 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人性方面: 主要 思想 关于《孟子》 观看视频:我们为什么要读《孟子》 《孟子》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 关于《孟子》 观看视频:我们为什么要读《孟子》 写作背景 战国中期,孟子生活于封建制度已普遍建立的时期。当时,各国诸侯争相扩张领土,相互攻战;国内则实行残酷的剥削,劳役沉重,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割据与混战的局面,对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推进构成了重大障碍。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和复杂的社会矛盾,各学派代表纷纷提出各自的思想见解。孟子亦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他众多观点之一。 题目解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孺 子 ( rú ) 怵 惕 (chù tì) 恻 隐 ( cè ) 内 交 ( nà ) 要 誉 ( yāo ) 羞 恶 ( wù ) 读准字音 孟子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