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90167

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导学案

日期:2025-05-1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00次 大小:2777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纲要,秦汉,巩固,建立,国家,封建
  • cover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 先秦时期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即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与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 1、政治上:中华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2、经济上: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3、文化上:科技与文学艺术等领域成就突出,如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成熟的文字甲骨文,青铜器铸造、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诗经》、楚辞出现;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第二阶段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上:秦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2、经济上: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工商业有所发展,对外贸易不断发展(丝绸之路)。 3、文化上:政府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加强;从秦朝的“焚书坑儒”到汉初的“黄老之学”,再到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科技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汉赋展示了时代的风采。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 【学习指南】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时空观念),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唯物史观)。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重要概念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禅让制、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贵族政治、礼乐制度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以及古代早期国家的特征; 2.难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本课立意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考古和文献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与中国早期 国家的基本特征。 考点定位 1.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2.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的特点。 3.早期国家的特征。 重点速记 1.一条线索: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2.一个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3.两个发展历程: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部落联盟时代到奴隶制国家建立。 4.两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5.两种王位继承方式:禅让制、世袭制 6.三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重要概念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社会转型、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重点难点 1.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 2.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本课立意 通过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纷争、变法图强的历史,了解华夏族、华夏观念的形成过程,探究社会大变革带来的制度与思想文化领域的伟大创新。 考点定位 1.春秋战国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