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90325

伟大母亲河 勇敢中华魂—七下5《黄河颂》教材解读

日期:2025-02-1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97次 大小:242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伟大,母亲河,勇敢,中华,七下,黄河颂
  • cover
伟大母亲河 勇敢中华魂—七下5《黄河颂》教材解读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抗战时期许多进步作家、进步艺术家的心愿。《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的英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一、读“颂” 1.颂之意 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描绘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是诗歌的主体部分,诗人按照望黄河、颂黄河、学黄河的思路,表现了黄河英雄的气魄,赞美了黄河伟大的精神,并号召全体中华儿女要向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望黄河,望见了波澜壮阔的雄伟画面。“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诗人所“望”,从虚实相生的角度看,有写实的部分,“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也有神奇瑰丽的想象,“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从观察视角看,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式全景式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接着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展开到黄河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在诗人的视线变换中,黄河一往无前的气势跃然纸上。 颂黄河,赞颂了黄河伟大的精神。颂黄河部分,诗人把黄河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按照过去———现在———将来的顺序,表现了黄河的伟大坚强。“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因为黄河,中华民族有了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有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这是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黄河一直以来对中华民族的守护;“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表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在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学黄河,要学习黄河的伟大坚强。“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一句是全诗的高潮,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誓言,表达了学习黄河精神的决心,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2.颂之艺 作为一首现代诗,《黄河颂》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 宏大的叙事视角。《黄河颂》开篇即以“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起笔,诗人采用俯瞰的视角,从高山之巅俯视黄河,展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这种宏大的叙事视角不仅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黄河的壮丽,更激发了内心的震撼与敬仰。诗人通过“望”字统领全篇,从近镜头特写到俯瞰全景,再到纵向描写和横向展开,层次分明地展现了黄河的雄伟与壮丽。 生动的比喻与拟人。光未然在《黄河颂》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赋予了黄河以生命力和英雄气概。例如,“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姿态,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气魄。通过这些修辞手法,诗人将自然景观与民族精神完美融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直抒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