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引导学生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剖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体会其高超的语言艺术与深明大义的品质,培养学生的人物鉴赏能力。 创意表达:品味文章详略得当、伏笔照应、波澜起伏的写作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文化传承:让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思考外交策略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意;把握烛之武的形象及说辞技巧;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2.难点:深入理解烛之武说辞中蕴含的逻辑关系与外交智慧;领悟文章中所体现的历史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凭借智慧扭转乾坤的传奇故事。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去领略一位智者如何凭借非凡的口才,在风云变幻的局势中,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二)任务推进,层层深入 任务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疏通文意,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 4.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重点讲解: (1)字词:“贰”(从属二主)、“军”(驻扎)、“辞”(推辞)、“鄙”(把…… 当作边邑)、“陪”(增加)、“行李”(出使的人)、“共”(通 “供”)、“说”(通 “悦”)、“知”(通 “智”)等。 (2)句式:“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等。 5.请几位同学逐句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补充和纠正,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和完善。 任务二: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引导学生思考:烛之武在郑国面临危亡之际,是如何临危受命的?从这一过程中,我们能看出他怎样的形象特点?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 2 段,思考并整理答案。 (2)小组内分享交流,推选代表发言。 (3)教师总结: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从侧面烘托出烛之武的非凡才能。而烛之武起初推辞,“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看似是在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实则展现出他内心的委屈与无奈。但郑伯的自责与晓以大义,“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最终打动了烛之武,他 “许之”,这体现出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尚品质。 2.组织学生研读课文第 3 段,探究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师的,这又反映出他怎样的智慧和口才? (1)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将烛之武的说辞进行分层,并分析每一层的目的和作用。 (2)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3)教师归纳总结:烛之武的说辞堪称绝妙,他先坦言郑国已知将亡,避其锐气,消除秦伯的戒心;接着从利益角度出发,分析亡郑对秦无益,反而会使晋国强大,损害秦国利益,“邻之厚,君之薄也”,动摇秦君;然后提出舍郑对秦的好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利相诱;再引史为例,指出晋国的贪婪和不可信,“朝济而夕设版焉”,挑拨秦晋关系;最后推测未来,“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劝秦伯谨慎抉择。这一系列说辞环环相扣,展现出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3.引导学生分析郑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