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己亥杂诗》是诗人于1839年所写的315首诗的 总题,体裁都是七绝,此诗是第五首。 己 亥 道光十九年 (1839年) 杂 诗 指即兴随感 而作的无题诗 ●解诗题 (其五) 写作时间 知 诗 人 作者作品 龚自珍(1792-1841),字瑟(sè) 人,号定盒(ān) ( 一 作 定 庵 ) ,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与赵师秀、徐照、徐玑 并称为“永嘉四灵”。他提倡“更法”“改图”,是改良主义的先驱 者,他的诗文多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 “三百年来第一流”。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主 要 作 品 :《己亥杂诗》《病梅馆记》等。 道光十九年(1839) ,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 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 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 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写 就巨型组诗。这就是著名的亥杂诗》 ———那一年是己亥年本文选自《己亥杂 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背 景 简 介 ●读诗文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朗读指导: 前两句诵读时用降调,读得缓慢低沉些;后两句 诵读时用升调,读得高昂紧凑些 。 ●明诗意 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 结合注释,对文意进行初步的疏通。 (限时三分钟) 诗 意 注释 浩 荡:广阔,壮大。这里形容诗人离 别京城时的无限愁绪。 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吟 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东 指:出城门向东。 天 涯:原意是天边,此指遥远的地方。 落 红:落花 ● 明 广阔,壮大。 浩荡离愁白日斜, 夕阳西下的 吟鞭东指即天涯。 黄昏时分。 无限愁绪 诗人的马鞭。出城门原意是天边,此 吟,指吟诗。 向 东 指遥远的地方。 离别京城时的 这里形容诗人 翻 译 : 满怀愁绪看着太阳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 官奔赴天涯 ● 明诗意 翻 译 : 落花纷纷并不是无情之物,化作春泥培 育出更多新鲜的花 ● 明诗意 落红不是无情物, 落花 化作春泥更护花。 “天涯”指作 者的家乡杭州,马 鞭一挥,离京远去, 直至天涯,诗人逃 出了禁锢人的 樊笼, 因此有回归后“天 高任鸟飞”的喜悦。 “浩 荡”本指水 势浩大,这里写诗 人辞官还乡的满怀 离愁,表现了离愁的 广阔无边。同时 “ 白 日 斜 ”三字 一 笔 勾勒景物, 进行渲染 烘托。 两个画面相互映衬, 将离别的愁绪与回归的喜悦 交织在 一 起。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 悟 诗 情 ● 悟 诗 情 1.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白日西斜, 广阔天涯的自然之景,抒发了离别的愁绪与豪放 洒 脱之情。 ●· 悟 诗 情 2. 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是什么 (两分钟) 运用环境描写,点明了离京的时间,渲 染了日暮途穷的氛围,象征清王朝统治进入 “衰世”的政治背景,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 离 愁 。 2.总结本句的三层含义(原意)(衍生意义)(结合背景)(两分钟) ① (原意)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而是要化作春 泥培育出更多新鲜的花。 ② (衍生意义)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 ③ (结合背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 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 喻 ●悟诗情 ●· 悟 诗 情 1.己亥杂诗(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感情 ①离愁 之 感 。诗人因为受到排挤,不得不辞去官职离 开京城,又想到国运维艰,心情是愁苦郁闷的。 ②奋发献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