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峨日朵雪峰之侧 【教学目标】 1.了解昌耀及诗歌特点,把握诗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2.反复诵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 3.赏析诗歌意象及象征意义,感受诗歌意境美。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把握诗歌内容,提升鉴赏水平。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感受凝重壮美的艺术氛围。 【审美鉴赏与创造】 联系语境,品味诗歌内涵,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语言的质感、透明而饱满的特点。 2.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净 土 雪线…… 那最后的银峰超凡脱俗, 成为蓝天晶莹的岛屿, 归属寂寞的雪豹逡巡。 而在山麓,却是大地绿色的盆盂, 昆虫在那里扇动翅翼 梭织多彩的流风。 诗人柏桦曾说:“诗人比诗更复杂、更有魅力、也更重要。诗人的一生是他的诗篇最丰富、最可靠、最有意思的注脚,这个注脚当然要比诗更能让人怀有浓烈的兴味。”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役期”最长的“右派”诗人之一,昌耀的一生犹如一场恶疾。而他的诗如同徐徐打开一幅色彩斑斓高原油画长卷,沛然而出一种丰富而博大的生命意识。 二、作家作品 昌耀,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代表作《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库图》等,绝笔作《一十一枝红玫瑰》。 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共识。 三、写作背景 本诗初稿写于1962年。早期的昌耀已经提前进入冷寂和苦闷,所以此时的他在写作诗歌时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关照和揣摩这一时期的冷寂和苦闷,这就是他创作《峨日朵雪峰之侧》的直接意图。 四、解题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五、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登山勇士的所见所思,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 六、再读诗歌,披文入情 1.诗人说我“惊异于”,诗人惊异什么呢? 惊异于太阳跃入大海的景象。使用了“薄壁”“峨日朵之雪”“太阳”“山海”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 2.诗人是如何描写雪峰落日和滑坡时壮丽景象的? “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先用一个长句描写太阳彷徨后向山海跃出,展示落日的张力与动势。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又叠加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嚣鸣,如军旅远去的杀声,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 3.对雪峰落日和滑坡时壮丽景象这样的描写产生了怎么的效果? 滑坡和落日都是下坠的,和登山者的行动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在读者的生理也上引发紧张。 4.诗人不去细致地描写“雄鹰或雪豹”这样大的意象,却写“蜘蛛”,有何意图? 这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