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 【教材定位】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的第三篇文章,解读的是有别于前几篇课文的青春姿态。青春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应该是美好的、充满活力、充满无限可能的,但是这首诗歌的作者—昌耀,却经历了与别人不一样的青春。在因为诗歌创作而被流放到西部垦区之后,昌耀得以冷静的思考、审视整个时代。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让昌耀能够站在与别人不同的角度和高度,以一种极度的清醒和理智看待这个世界。诗歌中,运用到了大量具有西部高原特色的意象,营造了一个庄重的情感氛围,耐人品味,引人思考。 【素养目标】 1.找出诗歌中的意象,鉴赏意象的含义及作用,把握象征的手法 2.诵读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感悟诗人的沧桑情怀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昌耀的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宏大的主题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法 2.点拨法:抓关键意象,了解时代背景和诗人个人经历,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你对青春有怎么样的幻想?你眼中的青春又是怎样的?(用一些词语概括)那,如果你正在经历的青春与你幻想的发生了很大的偏差时,你会怎么做?当青春不再充满激情与活力,当前途和理想被残忍的毁灭,你该何去何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一种别样的精神世界--《峨日朵雪峰之侧》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昌耀 昌耀(1936年6月27日-2000年3月23日),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 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2000年3月23日,在与肺腺癌抗争数月后,昌耀在青海省人民医院跳楼自杀。 【人物轶事】 怕黑的“胆小“军人 1949年秋,昌耀在原籍桃源县立中学读书期间,背着家人报名参军,被湘西军政干校录取,后因年龄小怕鬼,不敢起夜而常常尿床,被家人领回。转年,他又偷着去部队应召,于1950年4月被38军114师政治部录取为该师文工队员。当时他只有13周岁。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师文工团。1953年6月在元山战役中因头部负伤回国治疗,伤愈后进河北荣军学校学习。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1958年被划成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1979年平反。后调任中国作协青海分会专业作家。晚年随团出访俄罗斯。 2.了解写作背景 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用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3.昌耀的诗作风格 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4.了解“峨日朵”雪峰 冠名以“峨日朵”则应该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而“峨日朵”则应该是当地老百姓“峨堡”的发语词。那么,“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了。想来,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它们只是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这个远景极富价值。 三、诵读全诗,感受诗韵 1.明确字音 彷徨 (páng huáng) 决然(jué) 嚣鸣(xiāo) 铆钉(mǎo) 揳入(xiē) 罅隙(xià xì) 锈蚀(xiù shí) 2.给全诗标出节奏和重读,诵读全诗。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