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上图书馆》教案 【教材定位】 《上图书馆》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3篇课文的第二课,是王佐良的一篇随笔。在这篇随笔里,回忆了他年轻时求学阶段上不同图书馆的几次经历,记叙了当时的氛围,道出了独有的乐趣和体验。全文题旨相对集中,题材也较单一,但整个过程写得跌宕起伏,至于稍加点染的数笔描写,也有尺幅千里之致,值得我们来细细品读。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找到作者笔下的几个经历,体会其对于图书馆的礼赞,感受作者对知识的崇敬之情。同时,要注意体会文中引用莎士比亚戏剧台词的目的和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读完这篇文章,更需要我们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思考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 【素养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梳理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 3.品味重点词句,赏析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所体现出对知识的崇敬之情,从而思考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从而思考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静下心来,沉浸到一本书中去,想象着一个地方,憧憬着一片幻海。“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曼妙感觉,曾带领着我们前往一个庄重、淡雅的地方—图书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王佐良的视角,看一看他的“图书馆之旅”。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2.了解写作背景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莎学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王先生需要博览群书。本文就是王先生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3.了解“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限制。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音讯(xùn) 苍穹(qióng) 白炽灯(chì) 间隙(jiàn) 吟啸(xiào)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二)初读课文 【思考1】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3):引用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8):回忆上图书馆之乐:中学阶段上“公书林”,大学阶段上清华图书馆 ,留学期间上包德林图书馆。 第三部分(9--10):引用台词,赞美图书馆。 【思考2】文中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 明确 文中主要记述了四个图书馆,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思考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请明确并简述理由。 明确 时间顺序。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这个过程就有时间的先后。 四、文本研究 【思考1】文章开篇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有什么用意? 明确 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思考2】 “公书林”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