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2300406
第22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5-02-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0次
大小:198762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张
22课
,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
,
课件
,
23张
,
PPT
(
课件网
) 孔子云,君子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向往和推崇的习惯,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现象,于是在我国文学史上,就出现了一类特殊的诗歌:登临诗。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要登高呢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初中语文匠 出品】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之一。 文风:擅长说理,诗风含蓄,深沉悠远,自成一家。 文著:《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飞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飞来峰面朝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 (一)“我"是诗人,“我"来读 登飞来峰① 宋 |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②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③身在最高层。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形容塔高 (二)“我”谈诗中景 [山上]诗人立足点之高(登高望远) [千寻]通过夸张手法表现峰上古塔之高。 [鸡 鸣]通过“鸡鸣”时分就能看见旭日东升之景侧面表现 古塔之高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一轮旭日喷薄而出,冉冉升起。 听说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形容塔高 (二)“我”谈诗中景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一轮旭日喷薄而出,冉冉升起。 听说 1、这个景象是实写吗? 虚写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用典 ;体现诗人的文化底蕴;侧面体现出古塔之高; (二)“我”谈诗中景 为了表现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不仅言其目击万里,亦言其声闻遐迩。烘托了诗歌的大气魄,表现了诗人对前途的信心和政治变革的憧憬,也如同这初升的太阳般朝气蓬勃。 这几种手法并用,都是为了表现飞来峰上古塔之高,而写古塔之高,都是为了说明什么 因此诗人不仅采用了正侧面结合、夸张的方法,还巧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一到高处视野开阔,一种浩然之气自然而然就从胸中喷涌而出,于是登高后就有景可写,有情想抒。那么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呢 一起再来齐读最后两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视线 因为 译文: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1、这两句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 不畏。无所畏惧、胸怀壮志、敢于攀登不畏艰险 2、那么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三)“我”品诗中情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仅仅指的是山间的浮云吗 最高层也仅仅指的是地势之高吗 请大家阅读老师展示的相关资料,结合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三)“我”品诗中情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王安石要变法,想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知人论世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畏浮云遮望眼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陆贾《新语·慎微篇》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11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 统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2025-02-21)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课件(共23张ppt)2024--2025学年 统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2025-02-21)
满江红(小住京华)课件(共22张ppt)2024--2025学年 统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2025-02-21)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2025-02-21)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2025-02-21)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